“這”
馮子材有些難以接受。
張野竟然會說出此番言語,這句話雖然是每一個漢人都會說的話,但從張野的嘴裡說出來,這意義可就不一樣了。
但張野這恩怨分明的性格,也讓馮子材頗為欣賞不已,一時間開始為張野擔憂了起來,畢竟與朝廷作對,可是沒什麼好下場的。
若是能讓自己早些年遇到此子,在經過數年的培養,將來必定會成為漢人領袖,立下不世之功。
“老夫有三十萬大軍,而你不過數萬軍隊,抵擋不了多久的,你我一旦開戰,受傷的只能是百姓,士兵的家人會失去親人,你可曾想過他們的感受?投降吧,老夫保你平安無事,享盡榮華富貴,也保證朝廷不會為難你手下計程車兵。”
馮子材緩緩開口道,此次前來的目的便是勸降,即便先前張野的舉動讓馮子材很是感動,但作為老將軍,也只能如若無事,鎮定自若的勸解道。
“不,老將軍,你可曾瞭解過我為何會反?可曾瞭解過那些跟隨我計程車兵,為何會一心跟隨我造反?難道他們就不為家人著想嗎?
不,正是因為他們時刻都在為家人著想,為整個漢人著想,所以才會義無反顧的跟著我反。
至於您手下的這三十萬大軍,您就真的以為他們能攻破這臨沂城嗎?兩軍若是開戰,我可以向你保證,你的三十萬大軍就會向現在這樣,根本就跨不過這道鐵絲網。”
張野反擊道,投降?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在自己的字典裡從來就沒有過投降這兩個字。
而此時張野與馮子材只隔著一道鐵絲網,原本是三道鐵絲網,先前士兵拆開了兩道供張野透過,雖然馮子材看到了拆除鐵絲網的方法,但張野並不擔心,因為他們根本就無法抵達鐵絲網,所以也就根本不可能會拆除。
“老夫已奏請朝廷調集五百門火炮,你若強守,待老夫火炮一到,你該如何去守?”
馮子材仍舊很不甘心,現在說的話只不過是嚇唬張野罷了,希望以自己的老道,可以嚇住剛剛出道的張野,但是很可惜,張野的表現又讓馮子材失望了。
“你的三十萬大軍等不到火炮調過來就會潰散的。”
說完,張野便調轉馬頭直接撤回臨沂城,嘴中同時大喊道:“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第七十五章:馮子材病重
馮子材統兵數十年,打過多少硬仗惡仗?但卻從來都沒有打過像今日這種仗的例子。
從臣子的角度上來說,這場仗他必須要打,而且還必須要儘快的打,非但如此,這仗還要打贏。
可作為個人來說,他很不想打這場仗,而且他也知道,這仗他根本就打不贏。
張野說的對,馮子材手中的三十萬大軍,根本就等不到火炮調過來就會潰散的。
因為清廷不可能會同意他的戰術,圍而不攻。
眼下只有採用圍而不攻的戰術才能儘可能的將戰事拖延下去,同時也可以保住這三十萬大軍不潰散。
可這樣又有什麼用?清廷還有其他的軍隊可以一戰嗎?若是有,恐怕也就只有袁世凱的北洋新軍能與之一戰了。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這話看似是張野無意講出的,但到了馮子材的心裡卻有了不同的感受。是啊,本是同根生,大家都是漢人,現在打的你死我活的,還不是為了滿人的天下?
而這些年來,滿人的所作所為,又對得起漢人為他們做出的奉獻嗎?他們只知道一味的去奴役漢人,讓漢人世世代代都成為他們的奴隸,讓四萬萬漢人永生供養著幾百萬的滿人。
這,真的值得嗎?馮子材在心中默默的問著自己。
當年自己抗法,率領三萬餘漢人子弟到前線去戰鬥,說是為了保住華夏,可最終的結果呢?他們的確保住了,但保住的並不是華夏,而是滿人的天下。
馮子材空有一身的本領與熱血,多年來征戰無數,哪怕已經年過七旬,在得知日本進攻華夏的時候,也依然主動請纓的要去上前線。
馮子材不由的在心中問了自己一句,這麼做到底是為了什麼?
這天下,說到底還是滿人的天下,與這四萬萬漢人有何關係?漢人只不過是滿人眼中的奴才罷了。
古有五十而知天命,如今馮子材已經八十歲了,早在三十年前他就該知道這些了,可為了自己的一腔熱血與不甘,他愣是憑著一口氣力挽狂瀾。
可是到了今天,張野的一句話點醒了他,滿人已是腐朽不堪,太后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