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時期的例子來開導他們。
眾人搖頭,他們都是普通的小兵,且當年大多都在家務農,哪能打聽到那種訊息?他們只知道清軍戰敗了,然後就簽訂了馬關條約。
除此之外,他們還知道吳大澂是個民族英雄,明知不是日軍的對手,卻敢於領兵出戰,雖然最終還是敗了,但吳大澂的確是個英雄。
是的,在民間,吳大澂的確是英雄,而他的那些荒唐舉措也無人問津,更無人覺得羞愧,因為常人都不知道當年發生的一些事。
“日軍具體陣亡人數我也不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十人以下。吳大澂率軍圍攻海城數日,發起三次戰役,卻只殲滅日寇不足十人,到了最後一戰反而還被日軍給打了個內應外合。”
張野細細的說道。
這些東西在他看來沒什麼,但是在現在可是絕密的,清廷不準任何知情人提起,否則將會面臨著滅口。
因為這不僅關乎著那場戰役的真實情況,更是關乎著清廷的顏面,所謂皇族顏面不得有失,也就是這個意思。
“軍長,不是說吳大澂給日寇下了一道勸降書,而日寇死活不肯投降,最終慘勝吳大澂的嗎?”
一名士兵疑惑的問道,怎麼在張野這裡聽到的版本與朝廷講的不一樣呢?
而這一提問,更是引起了諸多士兵們的好奇心,大家都想搞明白這件事情,但此刻他們卻無法分辨,到底誰是真的,誰是假的。
“勸降書是真的,日寇不肯投降也是真的,但結果卻不是慘勝,而是大勝,完勝。吳大澂與日寇約定,若不投降便打上三次,保準讓日寇打一次輸一次,結果事實上的確打了三次,第一次慘敗,被日寇收拾的找不著東西南北。
這第二次麼,稍微好了點,比之前多增加了一千兵力,但卻只給日寇帶來了多一人陣亡的局面,而第二次日寇只陣亡三四人左右。
最為誇張的是第三次,吳大澂聚集淮軍舊部,東北民兵軍,預計齊攻海城,結果日寇朝天開了一槍,吳大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