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威望與人脈,但是在民間的話,就要遠不及馮子材了。
既便是如此,在場的每一個人也不敢忽視馮子材,年近八十的馮子材,雖有一股軍人的氣勢,身上帶有滔天的殺氣,但在場的每一個人卻都能看到這位老將軍的身心疲憊,似乎有些力不從心的感覺。
普通的漢人將軍是敬畏馮子材老將軍的威名,當年清法一戰,鎮南關大捷,大破法軍,並且最終擊敗了法國,這在漢人中可是給他留下了足夠的人氣,即便馮子材已經消失了十來年,但老將軍的微風依然不減。
滿人對於馮子材也不敢太過於放肆,畢竟年歲大了,又是清廷的功臣,況且又聽話,當年清法戰爭之後,清廷雖然取得了勝利,按理說理應重賞軍隊的。
可最終清廷卻因為畏懼馮子材反戈,而下令馮子材解散部隊,當年即便是把馮子材都逼到了這種地步,馮子材也依然沒有造反。
甲午戰爭時期,馮子材再次請命率軍出征,而且最後也接到了清廷的聖旨,雖然最終沒有抵達戰場,但這也不能泯滅一位老將軍對於清廷的忠誠。
滿人是不想看見有哪個漢人出頭,當年之所以沒有做掉馮子材,則是因為他的年齡比較大,清廷認為他也活不了多久,而他的孩子也沒幾個有本事的,所以才會置之不理。
但是對於張野,清廷卻不能淡定了,首先他本人就是一個年輕人,且有驚人的本事,若是不趁早剷除,日後必將是清廷的麻煩。
而且事實也印證了他們的猜想,就在他們動手的同時,張野似乎也預料到了,並且反擊了清廷一把,最終造成了如今這幅局面。
“榮大人,為國分憂是每一個臣子都應該做的事,老夫年歲雖高,但是還能打。”
馮子材笑著婉言道,並且推脫了榮祿想要給自己落座的想法,滿帳篷數十人都站著,就他一個人坐著很不合適,然而在馮子材看來,年紀大並不是享受特權的藉口,既然到了軍隊,那就要一視同仁。
“老將軍不愧是老將軍,此次出征有老將軍坐鎮,想必我軍必然可以取得大捷,甚至全殲反賊張野。”
見馮子材依舊固執,榮祿也不在推脫什麼,反而對著馮子材吹噓道。
“榮大人,還請安排日後戰事,老夫手下將士早已是摩掌擦拳,就等著一戰了,若是等得太久了,恐怕下面的人會手癢癢忍不住。”
馮子材是什麼人?豈能聽不出榮祿話裡的意思?對於那些吹噓的話,馮子材更是直接忽略了過去。
滿人為什麼統治力下降?就是因為他們太注重於形式了,做什麼事都喜歡搞面子工程,而不務實,所以才會落得如今這幅局面。
馮子材年紀大了,脾氣自然也就跟著大了,與其有那功夫跟榮祿在這相互吹捧,還不如多想想辦法如何破敵。
所以,馮子材絲毫不給榮祿一點面子,直接請示戰事問題。
“這個”榮祿先是一愣,沒想到馮子材竟然還是這幅脾氣,早就聽說不好與此人打交道,現在看來果真如此。
馮子材著急,榮祿可不著急,反正接下來又沒有他什麼事,而且即便是敗了,也不會跟他有任何關係,一想到之前自己接到的聖旨,榮祿的心中便是一陣喜滋滋的。
“老將軍,實不相瞞,昨日太后發來密詔,要我立刻趕回京城,並且任命老將軍為此次征討大將軍,全權指揮三十萬大軍作戰。哎,本來還想著報仇雪恨呢,結果這”
說著說著,榮祿將自己即將返回北京說成很不情願。
“榮大人,可否讓老夫看一眼太后的密詔?統領這三十萬大軍可不是小事,沒有密詔,恐怕老夫也不能心安理得的去指揮他們。”
馮子材倒是沒有介意,榮祿走了對於軍隊來說反而是好事,至少不用想幹什麼都得先請示榮祿。
萬一這昏庸的滿人尚書在做出點什麼匪夷所思的決定來,估計這次圍攻臨沂就會變成當年的海城之戰一樣。
“當然可以,這本來就是給老將軍的,還有這聖上親賜的尚方寶劍,若有不從者,可持此劍直接斬首。”
說著,榮祿一邊拿出了一份密詔,一邊將佩戴在身上的尚方寶劍取了下來,打算交給馮子材。
榮祿雖然有絕對的把握打敗張野,但這一次他的心裡卻真的很沒底,根本就不知道結局會是怎樣?
先前張野所展現出來的炮火威力很是讓他擔憂,榮祿生怕這一次與之前一樣,榮祿剛一開炮,自己這邊便會潰散。
清軍不能打,這在現在早已不是什麼秘密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