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的時候是1885年,當年抗法戰爭勝利之後,清廷直接下令馮子材解散部隊,一支解散了十年的部隊在徵召起來參戰,戰鬥力其實也早已沒有了。
因為缺錢,所以馮子材臨時徵召起來的軍隊也與其他軍隊有很大的不同,在清朝,軍服一般都是大紅色,或者綠色等看起來就很霸氣的顏色,而馮子材臨時徵召起來的軍隊卻被稱之為白衣軍。
每人的衣服都是用白布製成,因為便宜,加上沒錢,所以也就只能湊活了。
槍械也是沒有,朝廷下令讓他到了兩江再去領,但最終馮子材在走到兩江的時候,被張之洞給扣了下來,名義是兩江防禦空虛,日軍有可能會從兩江登陸,南北夾擊,試圖徹底打垮清朝。
然後呢,馮子材與張之洞便對著地圖看了看,最終選定了一個地點,那裡地勢險要,一旦失守,日軍將會大量的登陸,兩江則不保,所以決定在哪裡搭建炮臺。
可是當負責搭建炮臺的軍官拉著大炮走到地方的時候卻傻眼了,眼前滿滿的全都是陸地,哪裡有海?又對著地圖看了看,再三確定就是這裡,最後才發現,他們拿著的是康熙年間的地圖,那裡本來是海,但是經過了幾百年之後,海水退去,這裡成為了陸地。
由此便可得出兩個結論,第一,馮子材絕不會輕易的退去,即便他手下的軍隊缺乏訓練,也肯定是要不死不休。第二,清廷早就已經無力繼續打下去了,就像當年跟日本求和一樣,只要能夠拖下去,日本必然會戰敗。
但這種理論放在清廷身上卻是失敗的,即便是拖下去,也不可能戰勝日本。
當年更是醜態百出,什麼藤甲兵,傳說三國時期藤甲兵曾讓諸葛亮頭疼不已,然後朝堂上那群人便覺得,連諸葛亮都覺得頭疼,日本人也該頭疼了吧?
還有就是尋找關寧鐵騎後代,當時因為有關寧鐵騎守在山海關,所以清軍一直入不了關,一直打了好些年,什麼當年關寧鐵騎讓清軍很頭疼,現在的日本人也讓清軍很頭疼,不如就讓他們兩個區碰碰面,或許負負得正,這仗就打贏了呢?
還有就是當年的清軍統帥吳大澂,此人本是一介書生,唯一跟軍事沾點邊的便是早年跟隨過左宗棠訓練過士兵,當時雖劉坤一打算出關作戰,但劉坤一退了,死活不敢去,然後就把這位給推了上去。
結果這位更是做出了讓人哭笑不得的事情,什麼勸降書,豪言壯志的要求日軍投降,又是什麼設立免死戰牌,不想死的見了免死戰牌就趕緊跪下。
然後又傳聞日軍有防彈衣,所以刀槍不入,他們也要製作防彈衣,而製造防彈衣的方法卻是將十張牛皮紙糊在一起就行了。
結果是跟日軍打了三仗,三仗加在一起日軍陣亡人數也沒超過十人,反觀吳大澂的幾十營兵力,早已潰散的找不到東西南北。
這些都是前例,就拿現在來說,攻下臨沂,張野甚至都覺得這裡的清軍都要比當年的那些勇敢一些,至少自己是開了這麼多炮之後才把他們給嚇走的。
可面對見過大場面的馮子材老將軍的話,估計這一招也不會奏效了,雖然防守無壓力,但張野也不想跟他們拼個魚死網破。
此時張野倒是希望來的清軍越多越好,但統軍的人要是軟柿子,幾炮下去就能把他們給嚇走的那種。
淮安距離臨沂有一百多公里左右,若是快的話,部隊只需要三兩天即可趕到,慢的話也不出一週。
部隊因為需要護送百姓,所以速度自然不可能太快,到沂蒙山裡一來一回差不多也要一週左右的時間,所以張野才會命令他們必須在天亮之前回來。
這裡馬上就要變成戰場了,哪能讓百姓繼續呆在這裡?那豈不是讓他們送死來了?
而且到了沂蒙山第一任務便是招募新兵,然後儘快的訓練。趁著清軍戰鬥力還不行,自己這邊加緊點速度,儘可能在袁世凱成軍之前幹掉他,為以後掃清障礙,免得夜長夢多。
雖然現在也有這個能力,但雙方距離卻太遠,張野沒有能力率眾跑到天津去幹掉袁世凱,所以必須要加緊擴軍。
馮子材,老將軍,雖然深的百姓愛戴,將士們的信任,但到了張野這裡,也只能接受失敗。
將軍雖然是越老越有經驗,可現代化戰爭打的並不是經驗,而是想法,戰術,然後積累新戰法的經驗,在與之比拼經驗方面。
不過張野的心裡多多少少還是有些不願看到這一幕的,畢竟馮子材也是位老將,對華夏民族也做出了不小的貢獻,張野也不想在馮子材的晚年給他畫上一記敗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