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置事務,申明制度,不可不審慎持重。凡大臣官員上書建議興利除弊,都要先發到中書省、樞密院,兩府集中有關官員討論,如果認為可以作為一個長時期的制度法律,才允許頒佈實行;以後如果小有不同意見,只要這制度法規不是損害國家、坑害百姓的,不可屢次更改變易。這樣,法令政策就統一了,國家就有了一定的準繩。希望國君注意一下這個問題,那樣天下百姓就非常有幸了。
“第二段,《漢書》中講張釋之執法的一段話。其意雲:漢文帝外出,路經中渭橋,忽然有一個人從橋下過,把皇帝駕車的馬驚嚇了一跳。於是,文帝派侍衛把那人抓了起來。然後,交給廷尉,由張釋之審問。那人供稱:‘從外縣來長安,聽見禁止通行的命令,就躲在橋下了。然而等了好久,見沒有動靜,以為皇帝不從這經過了,便走了出來。沒想,正好與馬車相逢,這才促成此事。’張釋之聽了,向文帝陳述道:‘這人違反了迴避的禁令,當處以罰金。’文帝大怒,說道:‘這人親身驚嚇了我的馬,幸虧我的這馬性子溫和,若是換上另一匹性子暴躁的,豈不要翻車傷人!如此,怎麼只能處以罰金呢?’張釋之回答道:‘法度是皇帝定的,為天下人所共知。驚馬當處以罰金,這也是明文規定的。現在,皇帝居然要加重處罰,或殺或剮,那麼百姓還會相信朝廷法律嗎!現在既然將此事交給廷尉處理,廷尉是公平執法的人,自然要按法律公斷了。此事,請皇上深思。’文帝想了一下,說道:
‘廷尉的判決是正確的。’
“第三段,《資治通鑑》中‘前事不遠,吾屬之師’,其意雲:唐太宗對兩旁陪立的大臣說:‘我讀了《隋煬帝集》這部書,發現文章辭藻深奧淵博,其中也是肯定堯舜而斥責桀紂的。然而做起事來,為什麼卻相反了呢?’大臣魏徵答:‘百姓的君主雖然都是賢哲聖明,但也應當虛心接受別人的勸諫,這樣才能使有智慧的人貢獻他的才能,勇敢的人竭盡他的全力。隨煬帝這個人,卻是依仗著他的地位,狂枉自大,剛愎自用,所以儘管他嘴裡說的是堯舜之美德,行動卻乾的是桀紂的行為。他沒有自知之明,結果遭到覆亡的下場。’唐太宗聽了,深有感觸,說道:‘前人的教訓離我們不算遠啊,應當引為借鑑。’
“第四段,《資治通鑑》中關於‘創業與守成’的一段文字,其意雲:唐太宗向陪立的臣子說道:‘創業與守成哪個難?’房玄齡說:‘創業的開始,同天下各路英雄興兵奪勝,創業是艱難的。’魏徵說:‘自古以來,帝王沒有不經過艱難而得天下的,也沒有不因為貪圖安逸而失去天下的,守成是艱難的。’唐太宗說:‘房玄齡與我同謀共取天下,九死一生,所以識其創業艱難;魏徵和我同治安定天下,百事盡經,所以知其守成的艱難。然而,創業的艱難已經過去了;守成的艱難正在經歷,望大家慎慎對之。’”
永琰聽了帥承瀛的講述,沒有出聲。
帥承瀛看了永琰一眼,也沒有再追問是否聽懂的事,而是佈置下一個文題,讓永琰自己來做。這個文題是:《明月叫天邊》。
永琰一看這個文題,便大笑起來,說道:
“師傅,你不是胡謅八扯嗎!雖然說天下之大,無奇不有,但安有月在天邊叫喚的道理?”
帥承瀛聽了,也沒有發怒,說道:
“你說的很對,天下之大,無奇不有,芸芸眾生,不見不知,你當悉心考慮之。”
永琰歷來傲慢,哪裡會將此事放在耳裡。但是,他覺著不完成作文還不行。因為父皇已向帥承瀛叮囑過,師道必嚴,不嚴則不威,不威則不誨,不誨則無行矣。這點,永琰是親自聽過了的。他用心一琢磨,便產生了一種錯覺,以為這個文題可能是“明月照天邊”,師傅所以這樣出題,就是為著鍛鍊一下自己思維能力與機敏程度。於是,他就按著“明月照天邊”這個文題,洋洋灑酒地寫了一篇作文。沒想,待他將作文交給帥承瀛時,帥承瀛看過卻生了氣,說道:
“你竟敢貪圖輕閒,違反為師教義,難道就不怕龍板不成!”
龍板,系一塊尺餘長的硬木板,一頭雕著龍頭,一頭平直。它是皇帝賜給御師的,用以專門管教約束皇子、皇太子,以督促他們尊師重教,日漸成才。
這會兒,永琰聽了帥承瀛用龍板來畏嚇他,便氣不打一處來。一轉身,走了。
他到哪裡去了?去見父皇乾隆。
他將《明月叫天邊》這個文題當乾隆一講,乾隆也皺起眉頭,心裡想:帥承瀛啊,帥承瀛,你怎麼能出這樣一個文題呢?明月都是在照天邊,哪有明月叫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