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3 / 4)

小說:風流探花帥承瀛 作者:使勁兒

為名重全國、影響世界的一座名山,成為中國文化史上的一顆名珠,中國文化地理上的一方聖土。

相傳黃梅縣因黃梅山而得名。《太平寰宇紀》載:黃梅水出焉,南流入感湖。清弘治《黃州府志》載:黃梅水源出黃梅山,南流入感湖。黃梅自古有“天下祖庭”、“佛國小天竺”之稱。黃梅山早在隋代就是四祖道信的道場。明代就有“佛母殿”、“真武殿”、“玉皇殿”組成的殿宇群。黃梅山腳還有南朝鮑照的“俊逸亭”。雖歷經戰亂,歲月滄桑,迭經毀損,但文化底蘊尚在,惜乎今日重建,不該粗製濫造。

黃梅山地跨黃梅、武穴兩地,應統一規劃,精心設計,把她建成一高標準的文化旅遊景觀。

應抓住道信、鮑照這兩個歷史文化名人,恢復和新建一批文化含量高的人文景觀,增強黃梅山的歷史厚重感,提升黃梅山的文化形象。發現、命名一批新的自然景觀,附以想象和傳說,或用精美石刻以點睛,形成景觀的規模效應。要注重建築藝術,殿宇的設計務求風格各異,每座殿宇都應成為一獨立景觀。一階、一橋、一亭、一泉、一洞、一石均應當作一件小品精心造型,使人工和天然相諧調,融藝術美和自然美於一體。產生令遊人景隨步移,賞心悅目的審美效果。要講求對聯、牌匾、碑刻、雕塑藝術。詩、聯、碑刻的創作要與黃梅山的自然景觀、歷史文化相貼切,具有獨特的藝術個性,高超的審美意境。製作要精緻,做到材料優質,書法精美,造型奇特。要體現出深厚的文化品位,鮮明的藝術特色。要把文化景觀區與商業服務區分隔開來,保證文化旅遊有一個潔淨、優美、高雅的環境和氛圍。

黃梅縣因黃梅山而名,歷史上梅花曾是黃梅、廣濟人民友好的象徵。梅川河原名大河,明萬曆年間縣令劉允昌在清水港側築四高樓,成為文人聚會、吟詩作賦、切磋交流之所,荊王賞其文風之盛,特以紅黃二梅相贈,始在河兩側植梅千株,與黃梅山連成一遍,後名梅川。今兩縣人民仍田舍相望,姻親相連。如在景區廣植梅樹,既使遊客有一高潔美豔的觀賞之景,又再現了黃、廣兩縣人民的歷史文化交流和友誼的結晶,以其協力在新世紀共建一個美好的黃梅山。

尋訪帥承瀛足跡之八 '本章字數:981 最新更新時間:2008…02…11 21:23:04。0'

獨行東港

詹瑋

東港遺風

走在孔壠古鎮;我看到不少養花養鳥、遊手好閒、曬太陽的男人,這給人以孔壠人滿足現狀的印象。而另一面我卻看到孔壠婦女忙裡忙外,操持家務,賺錢養家。在古鎮菜市場,操刀賣肉的大多是婦女,而男人則在一旁收錢、觀看。據說,孔壠男人有“放下碗筷三個時辰不管閒事”的習俗。

來之前聽朋友說起,孔壠古採茶戲藏在小街深處。在東港河邊的筷子街上的一座四合院裡我領略了這樣的音樂會。採茶戲每晚8點準時開始演出,演員幾乎都是年逾古稀的老人,最大的年近90歲。每次都由東港採茶戲迷會創辦人來一段開場白,演出時間持續70分鐘,院樓有客房,住在這裡的客人可以免費欣賞。孔壠採茶戲旋律非常美,古老的傳說,古老的音樂,可愛的老採茶,為著這一切,真誠的掌聲一次次響起。古採茶戲結束後,我匆匆地離開了,一個人去體味古城的韻韻味。

古鎮韻味

有時候人需要熱鬧,而有時候有些事只有一個人才能感受。

走進萬年臺大戲臺旁一間小而舊的邢家茶館,要了一杯香濃的挪園青峰茶。坐到灘湖橋流水邊,竹藤椅,鋪著孔壠婦女手繡的黃梅挑花臺布的小桌,眼前是青色的垂柳,細風中慢慢地搖擺,長長的柳條一直垂到東港河裡;鮮豔的小花在柳葉的晃動間不時閃現;流水在腳邊輕淌,清清淺淺的,水的兩邊是連綿不斷的暗紅色的民居,有三三兩兩的遊人不停地過。此刻,我彷彿是上世紀的孔壠人。

一個人,一壺茶,沒有憂愁,沒有煩惱,全部的願望只簡單到能夠沉默,心智變得非常單純,淡淡地看著眼前的事。一對青年男女,在東港裡放河燈,據說放河燈的時候許個願便會實現,放的時候他們滿臉的鄭重,想必是祈求天長地久之類的;幾個當地婦女來港邊洗衣服,手臂抖動著,劃出漂亮的線條;不時有遊客走到灘湖橋上古梅樹邊留影,還有專業模樣的人在認真地選角度攝影;一個衣著前衛的姑娘,來問我要不要手繪的東港古鎮圖。在那裡坐到打烊;已是夜晚。

美麗清晨

清晨;東港的美同樣讓人驚歎。我坐在那裡;細細地品味著青峰茶的清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