帥光陽,原籍亦是河南南陽。先祖於明初移居揚州府江都縣。到了帥光陽這輩,開始升官發跡。帥光陽於明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庚子科,取中武進士,遂被派分發到尋陽,出任鄂東都司都指揮。至今已越20年。
那麼,這日崔圭為什麼要來到帥光陽帳下呢?
原來,崔圭與帥光陽交情甚厚,又為同僚。崔圭在帥光陽手下供職,為下屬官員;且二人先祖同為河南南陽。常言,人不親土還親。因此,二人相處得非常默契,竟成了莫逆之交。在一次閒聊中,崔圭得知帥光陽有將眷屬遷居尋陽之意,並探問崔圭,看可否行。崔圭經過多次的思索,已為帥光陽打定主意,決意讓他舉家遷來,莫要猶豫和躊躇不定。這日崔圭前來,就是為著進一步說服帥光陽的。
二人相見,也沒有多說,崔圭帶領著帥光陽,便一同騎馬向城外走來。
他們要奔哪兒去?
尋陽城南,千山腳下,馬鞍山東郊,倪家臺村東山坡崔氏塋地。
為什麼要他到這裡來?
崔圭要帥光陽看看他家的祖塋,以此作說,說服帥光陽。
三月,天氣晴好,地面上幹,道路得走。尋陽距馬鞍山也就在數十里地。二人邊談邊嘮,邊策馬揚鞭,不多一時,便來到了崔氏塋地。
崔圭帶領帥光陽踏上塋地的一處高崗,然後停下。他用手指點著,讓帥光陽觀瞻其家祖塋。
望去,但見崔氏祖塋位於一個東西走向的山崗西端之坡地,前有照山:大象山、象鼻山、象牙山;後有靠山:龍鳳山;左有屏山:龍尾山;右有障山:鳳尾山。這些相環互抱的山嶺,竟形成了古代“四靈”中所說的:前朱崔,後玄武,左青龍,右白虎。更兼有沙河水從照山前邊流過,形同御帶纏腰;加之松柏森森,草木幽幽,岩石磊磊,原野闊闊;更有石人、石馬、石虎、石羊;配之以環繞的陵園圍牆;蜿蜒於其間的陵區小道讓人看了,實在是感到鍾靈毓秀,禦侮環藤,大有地靈人傑之勢,遂令人馬上想到“風水”二字。
果然。帥光陽看罷,用右手拂了一下頦下海樣鬍鬚,便連連讚道:“真乃好風水,好風水,寶地也。”
崔圭也就此講述起其家安葬在這裡的以前的九世先祖的榮耀業績來。
帥光陽聽得簡直是有些入迷了。
崔圭講述過家世和祖業後,便向帥光陽問道:“將軍兄,可有此意?”
帥光陽道:“人寄天地,身存世事,誰個不想子孫綿長,世代祥和!可是,話再說回來,若再找這樣吉地,唯恐是難了。”崔圭道:“將軍兄,先不要論此。我卻要問你:願不願攜帶家眷來居鄂東?”
帥光陽道:“願得怎樣?”
崔圭道:“若願得,弟願指點一地,可做祖塋,保你家代代富貴,不會落於我崔氏之後。不過,所出之富貴人才,卻不是武將,而是文臣。豈知,自太祖洪武皇帝建立大明安定天下之後,乾坤進入平和盛世階段,已是文官居正武官從之了。看來,文官乃真正之富貴人才也。”
帥光陽道:“崔同知崔賢弟,何不快點講來,我意已決。”
“遷鄂東?”
“遷鄂東。”
“事已定?”
“事已定。”
“好。”
崔圭說著,便帶帥光陽返回尋陽。
他倆來到尋陽城內沒有停步,便徑直地向尋陽城南轉來。
尋陽城南30裡處,有一地名曰鳳睢溝。
這鳳睢溝,前有囪山、南山、萬花山相照;後有豆腐漿嶺、豆腐渣嶺、天石嶺相依;左有琵琶嶺、關嶺作偎;右有琴瑟山、城山作臨。在南面的照山之南,有九曲十八彎的御帶般的沙河相纏;再徑直往南,便有寒山、暖山、積高山;三山之南,又是九轉十八彎的御帶般的湯河相抱。而在東部的琵琶嶺、關嶺之外,又有湯河上源由北向南流過;西部的琴瑟山、城山之外,又有渾河下稍自北徑南逝去,著實構成環環相印的奇絕妙土。
崔圭指點著山川對帥光陽說道:“後三山,其中即豆腐漿嶺、豆腐渣嶺、天石嶺為椅;其面南第一重山,即囪山、南山、萬花山三山,其中萬花山又最高,居中間,此為狀元三支筆也;第二重山,即寒山、暖山、積高山三山,積高山又最高,居中間,此為文曲三柱香也。而東西流淌南北排列的湯河、沙河,又形成了兩重御帶纏腰。再看東邊,有琵琶嶺、關嶺,配以嗚嗚作響的湯河上源,則應了韶樂之聲之兆;再看西邊,有琴瑟山、城山,配以悠悠流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