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0部分(1 / 4)

小說:風流探花帥承瀛 作者:使勁兒

受,但也可以視為他堅定自己決心的一種方法。在後期他並非沒有再度出仕的機會,但是他拒絕了。晉朝末年曾徵他為著作佐郎,不就。劉裕篡晉建立宋朝,他更厭倦了政治,在《述酒》詩裡隱晦地表達了他對此事的想法。到了晚年他貧病交加,“江州刺史檀道濟往候之,偃臥瘠餒有日矣。道濟謂曰:‘賢者處世,天下無道則隱,有道則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對曰:‘潛也何敢望賢,志不及也。’道濟饋以粱肉,麾而去之。”(蕭統《陶淵明傳》)宋文帝元嘉四年去世前寫了一篇《自祭文》,文章最後說:“人生實難,死如之何?嗚呼哀哉!”這成為他的絕筆。死後,朋友們給他以諡號曰“靖節先生”。他的好友顏延之為他寫了誄文,這篇誄文是研究陶淵明的重要資料。他“風流”就在於他終日以酒為伴無拘無束的行為。

“風流才子”衣缽的第五代傳人就是唐朝的李白。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東),於唐武后長安元年(公元701年)出生在西域的碎葉(今巴爾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幼時隨父遷居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縣)青蓮鄉。少年即顯露才華,吟詩作賦,博學廣覽,並好行使。從二十五歲起離川,長期在各地漫遊,對社會生活多所體驗。其間曾因吳鈞等推薦,於天寶初供奉翰林。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視。又受權貴讒毀,僅一年餘即離開長安,政治抱負未能實現,使他對當時政治腐敗,獲得較深認識。天寶三載,在洛陽與詩人杜甫結交。安史之亂中,懷著平亂的志願,曾為永王幕僚,因兵敗牽累,流放夜郎。中途遇赦東還,晚年飄泊困苦,卒開當途。據最早的文獻(唐李陽冰《草堂集序》和唐範傳正《唐左拾遺翰林學士李公新墓碑並序》)記載,李白是五胡十六國之一西涼國的建立人武昭王李高的九世孫,祖籍是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在隋朝末年,李白的祖先因罪或其他原因流亡到西域的碎葉,隱姓易名,流寓了五世,到了唐中宗神龍元年(公元705年),李白的父親才攜帶家族重新返歸內地,定居於西蜀綿州的昌隆(今四川江油),同時恢復李姓。唐朝皇帝也是李高的後裔,所以李白長大以後在社交中常常同唐宗室子弟聯宗,以從兄弟、叔侄或祖孫相稱謂。不過可能是因為李白這一房人經歷了隋末事故和將近一百年的流亡生活,“難求譜諜”,所以沒有得到唐朝政府掌管皇室親屬的宗正寺的正式承認。現在一部分研究李白的學者,把李白在詩文中所標明的與宗室子弟的世代關係,以李白自稱為李高九世孫作標準加以核對,發現往往自相矛盾,聯絡到當時人們冒稱宗室,相互聯宗,以抬高自己的門第的風氣相當普遍,所以認為李白並不真正是李高的子孫。李白一生活動主要在唐朝中期的玄宗、肅宗時代。玄宗天寶十四載(公元755年)爆發了一場席捲半個中國的大戰亂??安史之亂。這場戰亂長途八年,到代宗廣德元年(公元763年)才算最後平息。戰亂使黃河流域的社會生產遭到嚴重摧殘,廣大人民慘遭浩劫。從此以後,唐朝就開始走向衰落,封建中央集權日益削弱,藩鎮割據勢力相對強大,戰亂不斷。李白一生正處在這個由進入全盛到急劇衰落的歷史時期。他是這個時期許多重大事件的目擊者和見證人,也是這個時代的卓越歌手。他終生以“酒仙”自居,無拘無束,就是他的“風流”所在。

“風流才子”的第六代傳人是北宋詞人柳永。原名三變,字耆卿。福建崇安人。其生卒年未見史籍明載,據今人唐圭璋《柳永事蹟新證》,約生於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卒於宋仁宗皇佑五年(1053)。他的文學活動期間約略相當於仁宗朝(1023─1063)。其年齒與晏殊相近。因排行第七,故也稱為柳七。官至屯田員外郎,世稱柳屯田。他又做過餘杭令,昌國州曉峰鹽場大使,監督製鹽,因此深知貧苦鹽民的悲慘生活。他的《煮海歌》說他們終年“週而復始無休息,官租未了私租逼。驅妻逐子課工程,雖作人形俱菜色”。他的詩流傳下來的不多,只有兩三首。但即如上引《煮海歌》,已可見其風格和他的詞完全不同。他為後人所重視的,是他在宋詞方面的貢獻。他在這方面之所以有顯著的成就,和他生性放浪、風流倜儻的私生活有關。據宋人筆記,他因在〔鶴沖天〕詞中說過:“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為宋仁宗所不喜,說:“此人風前月下,好去‘淺斟低唱’,何要‘浮名’?且填詞去!”因此他屢試不中。直到他改名為“永”,才中了景?元年(1034)的進士。按〔鶴沖天〕開頭說“黃金榜上,偶失龍頭望”,則此詞正為“下第”而作,並非先有此詞而後仁宗除他的名。其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