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終究也只能為人所算而已。
而且一路行來,卻又有幾處地形,極適合埋伏之用。
越嶲郡中卻非無山,而且現在的南中已經益州南部駐地,可就是後來的雲南,貴州地界,這裡確實山地多崎嶇,總有拐轉之間便足以埋伏。
而且想來此時的這夥子蠻人定然不會有那般心思去熟知地形的,畢竟而今的蠻人氣勢正盛,對於益州人本來就有心小看,而此時已然計劃好要驕敵人之氣,在挑釁之,繼而誘敵入伏,想來經過這一番計劃,或許不能將這三萬人全都招呼道,可是定然能夠給這些南蠻人一個下馬威,也讓荊州人不至於太過小瞧了益州人。
兩萬五對三萬,確切的說應該是隻有益州的一萬五千步兵設伏,而鄧瀚所帶來的一萬騎兵前去勾引這些南蠻人上當,當然對於這樣的安排,鄧瀚等人倒也無所謂,畢竟兩下里如今還在磨合期,對於益州人的有求必應,當然是為了遷就一下他們的感情,人家的家都要給了荊州了,在這方面上對於他們寬懷一些,也不是能夠顯出荊州人的大度麼
所行挑釁,當然這出手的大將人選也是個問題。想馬岱白麵,雖然符合南蠻人對於益州人的認知,可是要想達到最好的勾引效果,明顯馬岱就不合適了,再說李嚴,孟達還有張巍這些個益州的將領,雖說他們也都是有才的,可是對於他們的武藝,鄧瀚還害怕著詐敗迎敵之時,一個不小心便讓他們真的葬送再來這裡。
故而選來選去卻是魏延最為合適,誰讓他既長的威武,又本事不凡,和南蠻人比,總是自己的性命無憂的。
對於這樣的選擇,魏延自是不能反駁,他總不能將鄧瀚推出去,馬岱雖然也有心代替他出手,可是看著馬岱實在不符合威猛的形象,不過最後兩人卻是將一萬騎兵分作兩隊由魏延和馬岱兩人輪流去做詐敗的難事。
或許歷史上諸葛亮七擒孟獲的時候,之所以選擇讓魏延多次擔任先鋒詐敗引敵,也是看重了這位猛將兄的好樣貌,還有他那不用別人替他擔心的一身功夫吧
反正此時的這勾引人家楊鋒等人出手的任務還是落到了魏延的身上。
他們這邊的算計好,可是他們並沒有想到一向都是無腦的蠻人也會做了兩陣,先後相應。不過對於這樣的局面,對於益州人來說未嘗不是件幸事,畢竟只有五千的蠻人前鋒收拾起來,總好過直接面對三萬大軍應對不是。
而且讓大家感到好笑的是,魏延和馬岱分別以五千騎兵去應對五千的南蠻人卻都給蠻人打敗了之後,蠻人更是不思量這其間的緣由,竟然更是奮不顧身的向著魏延和馬岱兩人敗退的方向追去。
當然兩條腿的人怎麼能夠追的上四條腿的戰馬的,當然這其間自有魏延和馬岱兩個人的照顧在裡面,好讓他們既能看到敗軍退去的方向,不至於喪失了主機的信心。
至此這五千蠻人的命運自是決定了的,不過他們身後的楊鋒雖然讓他的大兒子領著五千人馬為先鋒前去,可是楊鋒的剩餘的四個兒子中的楊銅,楊鐵,楊錫卻都眼熱他大哥能夠領兵去殺那些漢人,自是一個勁兒催促他的父親加快腳步,免得讓他大哥的五千人馬受損過重。
當然他們實際上擔心的是他大哥不給他們留下一些殘餘,好讓他們也過過殺漢人的癮,不過或許是他們的願力頗深,當他們沿著一路上留下的形跡追到了益州人給南蠻人準備的埋伏之地的時候,楊鋒手下的五千的南蠻先鋒居然已經剩下了不足千人。
當然這些蠻人卻也是極為彪悍,在被益州人給圍了個葫蘆之後,面對著從周遭山勢上落下的巨石和檑木,以及箭雨。仗著他們身上的鎧甲精良,以及他們各自善於攀上月嶺的手段,居然讓這些蠻人中的幸運之士給爬上了周遭的山嶺之間,這些蠻人勇士臨死之際的反撲,自然極為兇猛,即便是他們在此時已經落在了下風,卻也是兇蠻之氣盡顯,每一個人都捨生忘死的撲向他們身邊能夠接觸到的益州人。
自是給了這些益州兵士們很大的威懾,當然也就少了對於下方蠻人的攻擊,這樣稍有增減下倒是給了此時還在包圍中的蠻人們以生機。
當然此時最為關鍵的還是益州人對於這些蠻人的能力的估計不足,以一萬五千對於五千的優勢兵力包圍還讓蠻人能夠攀上山嶺與之拼命,也足見平日裡這些益州兵的少於歷練和缺少戰事的磨練。
當然荊州的騎兵們在將蠻人的先鋒們給引入了益州人給設計好的包圍圈之後,自然也沒有閒著,畢竟情報中的蠻人卻不是五千而是三萬。
繞過包圍圈的荊州騎兵,卻是憑著斥候們精確的指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