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部分(1 / 4)

小說:三國之雲臺 作者:圈圈

雖有言過其實之處,不過以當時的天下情勢看,益州地處偏遠,當然戰事不起,百姓能夠安居樂業,百業俱興,卻是絕非虛言。

然而這般情勢下,無有權謀,任手下的文臣將領們治理益州的劉璋,倒是能夠盡享管絃之樂,珍饈美味,成一方享樂之主,當然若是這樣繼續下去,雖為庸主,但是有自知之明,益州的發展卻也不會因為一人之胡為而崩塌。

不過這樣狀態下的益州並不是就平安無事的,究其根本還是益州本地人和東州人的爭鬥,益州人中有黃權為首,為本州設想,自是時時的將益州的發展為要。

不管如何言講,益州終究乃是大漢天下之一份子,雖然地勢使然,讓他能夠偏離於中原爭霸的事情之外,不過這也只是因為這些爭雄於中原的諸侯們還沒有將他們的陽光放之西南,一旦西顧,他們卻又不能繼續保持這樣的超然地位。

而本來還是益州一郡的漢中之地,在劉焉在世的時候,卻又是因為一方士之言,愣是壞了那時張魯的親人,逼得張魯將漢中據為己有,並以益州為大敵。

對於張魯這位本就是出身益州的敵人,卻是雙方都彼此知根知底的狠,而張魯其人的五斗米教自是籠絡了漢中的百姓為之效死,而益州本就承平日久,這樣的生活自是將益州兵士的爭鬥之心消磨無幾,如此一來,才使得在漢中來襲之時,雖然益州廣大,卻總是處於被動的境遇。

如此一來,才惹來了後續的一系列事情,使得荊州的劉備勢力,和益州的勢力,總是跌宕起伏。當然到目前為止看來,更多的事實還是益州單方面主動招惹荊州的多一些。

或許這就是處於弱者的悲哀處,他們總是想著不再屈居於人後,不再擔心自己的安危,故而想著透過各種各樣的手段來削弱他人,發展己方的實力,即便是他們要圖謀的那人曾對他們有恩也不怎麼顧及。

當然以黃權為首的益州人也是知道三人行的,對於這些年荊州的發展,近在咫尺的他們自是知曉,若非如此,他們當初也不會讓李恢借出使修好的機會去探查荊州變強的緣故。

可惜的是他們在透過李恢等人的出使,學習了荊州的商政,卻看到了荊州所行之策的好處,並沒有對於他們實現這些政策的前提和細節得以全盤的掌握。當然荊州和益州兩個州的許多條件也是不盡然相同的,即便是這些條件都想同的時候,執行之人的態度如何,對於政策的理解有誤與否,可都會影響到最後的結果的。

畢竟像諸葛亮這樣心細如髮,又洞悉世事的人物,當世之間也不過寥寥幾人可比,雖然黃權也算高士,和諸葛亮相比,還是差了不止一條街的。

再加上荊州的許多政策,可都是這個時代沒有過的,像諸葛亮在施行的時候,也都是不得不小心謹慎的去執行,想來益州人之間既沒有人能夠看出這些要害的地方,又因為他們畢竟心切己方的安危,眼見得荊州的威脅越來愈大的他們,自然在很多的時候也沒有那份細細體會荊州政策其中意味的耐心在。

如此往復下去,畫虎不成反類犬的事情當然會發生在悲劇的益州人的身上。

就像以黃權為首的益州人當然在許多的時候,會對本地的勢力稍加照拂,就像此時的李恢至少他在家鄉卻都成了代替官府的存在了。當然在廣漢的張肅也是如此,不僅他實際的掌控者廣漢郡的軍政大權,更是因為這般的照拂,將他的影響力無限的向著益州北部的地區延伸著。要不然在關羽大軍北上的時候,如何能夠那般輕鬆的借道而過,當然在張肅和黃權等人的解釋中,卻是一副被逼迫的神情。

益州人雖然將荊州不無惡意相看,可是在明面上兩方的臉面都還保持著,不過兩方的主公都是漢室宗親,而且以他們益州類此三番對荊州方面出手,卻總能得到荊州的善意回報之後,他們也總會有自己跌份的底線的,再怎麼說,黃權也還是益州的第一人。

至於說張肅其人,之前也是跟著黃權他們廝混,可是在實行了益州人照本宣科般取來的荊州施政之策之後,終究沒有探查到其間真意,故而在他的廣漢之地上施政之後,其自己所得不少,可是於益州之益處,卻是不足,若非如此,當年也不會因為這一單被劉璋訓斥而生出了對益州的不滿之心,繼而對於荊州也生出了幾分個人的探究之意。

雖然他已經暗暗的透過了張松,他這位以往都有些看不起的二弟,向荊州表明了心跡,可是至少在表面上他還和黃權,王累,鄭度等人保持著友善的關係。

而今荊州的發展一如既往的令人驚訝,雖然此時的荊州被南方的交州變亂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