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部分(2 / 4)

小說:三國之雲臺 作者:圈圈

透過這一路上的攀談,從張魯的心腹間,鄧瀚也能大概的猜估道,五斗米教的傳承也是個不大不小的事情。

想想一下,道教為名者,在這漢末亂世的時候,不過是以張魯為首的漢中,五斗米教,還有之前那曾大肆擴張過勢力的黃巾,究其根源也是張角三兄弟從南華那裡得來的道同,還有的便是被曾經在江東很有影響的那于吉傳下的太平清領道,可惜的是這兩派都為當政之人視作洪水猛獸一般,當然他們的存在也都有些不太好的影響。

故而此時剩下的也就是張魯的這五斗米教。至於當世也想爭取天下人供奉的,還有那傳自西域的佛教。雖然張魯自求大自在,可是畢竟為一方教主,對於這樣的異種傳承,不管是為了他自己,還是什麼,他多少都會有些排擠之心。而要與佛教爭雄,若是再像以往蝸居在漢中偏遠之地,當然是有些鼠目寸光的。

想著如今漸漸大明的天下走勢,雖然並不一定能夠親眼得見如世上光武中興的新漢盛世,不過在他張魯看來,以如今的荊州的發展自是最能得到那最後的勝利,相比於洛陽,長安這裡,和西域相接更近,若是能夠在這裡讓他的五斗米教牢牢的紮根,至於從此東向德中原大地,億兆黎民豈不都有可能成為了他五斗米教的信眾。

不求高居廟堂,掌天下之權,但有為萬家信仰所衷,豈非也是一種幸事。當然要成就這樣的局面,他還需要好好的籌劃,至少他不會蠢得像張角那三兄弟一般,竟然以為能夠憑著幾手藥劑符籙之術,便能廣佔百姓之心,至於說那于吉所領的太平清領道也是犯了類似的錯誤,執意不相善於當時主政的江東孫策,不然他何能那般身死道消。

故而借鑑了這些同道中人的前車之鑑,張魯這些年來也是在深思著他該如何決斷。到了最後,他還是明白了,以他的能力,要想兼顧教務,又要爭霸,他卻是不會有什麼所成的。畢竟他們道家在武帝獨尊儒術之後,便已經被天下的那些讀書人,在內心處看作了旁門,若要將道門這樣的情勢變更過來,他卻是隻能選擇投靠一方有望得天下的勢力。

當然那時候的曹操依然有著強決天下的實力,不過他卻是沒有選擇其作為依附的物件,直到劉備進入了荊州之後,以一種讓人不得不驚訝的速度迅速崛起之後,他才有了更好的選擇。

卻是因為在張魯的眼中,一是曹操的殺戮太過,儘管亂世人命賤如草,可是像他們這樣的修道人更加註重天心之類的事情,要想得天下,所謂士氣,民心,錢糧,根基等等都是不可或缺,除此之外,虛無縹緲中的氣運,也是相當重要的。

不過明顯的在曹操屢見不鮮的殺戮之中,這氣運遺失的也漸漸的讓他失去了奪取天下一統的希望。這就是天作孽,猶可恕,自作孽,不可活

當然以曹操那般行事,不拘是何人,在他的身邊都會膽戰心驚,時刻憂心自己的性命安危,張魯要讓更多的百姓信的他的五斗米教,未嘗不會讓多疑的曹操生出什麼別的心思。

二是因為,曹操如今的治下承平日久,情勢已經穩固,各種人員構成,勢力分佈自然也都不會有什麼大的變化,而關東諸地,可是世家大族積聚的地方,就像如今曹操麾下人士出身最為集中的豫州,其大宗族的傳承更是歷時已久。

除了對於佛家的忌憚,當年將道家的黃老無為趕將出來的儒士未嘗也不是他張魯心憂不已的勢力。畢竟這些關東的世家大族,可都是武帝獨尊儒術之策綿延至今的受益者。

凡此種種,可都是張魯不願意選擇曹操的原因。

而觀之劉備,自然讓張魯看出了許多的優點出來。

先說劉備其人,出身小門小戶,雖有個皇親的稱謂,可是流落於敗家之後,也算得上知道些那些大家族的可惡。雖然也曾師從過大儒盧植,不過他從學生的時候,就沒有怎麼好好的學過那些經史子集,即便是盧植,最後的結果,也不過因為世家之牽累,遺憾於市野,老死於田園。而且畢竟和曹操不同,劉備即便是個可能的偽君子,至少到如今為之類似於殺人盈野的事情,他倒是從未乾過。對於這樣的人物,君子可欺之以方,至少表面上是個君子的劉備,只要他張魯不做那種人神共憤的事情,憑藉著他的那些個善民之舉,當然也不會隨隨便便的被人殺過就算。

再看他身邊所用之人,又有哪一個是那些個世家大族出身的。即便有諸葛亮,其祖上倒也算高管,不過如今也只是流落到荊州的貧苦士人。

錦山添花易,雪中送炭難。

透過了張魯自己設定的種種條件的選擇,他終於將自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