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直接的便是對新法的失望,和蘇轍、陳昇之一樣,對變法的認識和態度都有了轉變。已經三年了,新法有什麼成效?反倒是將大宋朝弄的烏煙瘴氣,很多地方更加的混亂不堪,情況也更加的糟糕。
作為首相,曾公亮對全國的情況更為了解。他沒有王安石的那種執拗,故而看事情更為全面。尤其是林昭上書提及青苗法的弊端,曾公亮更為大為觸動。林昭當時是地方官,青苗法的具體推行狀況自然最清楚不過,再者,他是王安石的親信,連他都覺得有不對,事實可見一斑。從那時起,曾公亮開始動搖,態度開始轉變,只是勸阻有用嗎?
曾相公只能報之以無奈的微笑,要是有用,文彥博和司馬光還用得著被迫離開你汴京嗎?即便自己是首相,又有什麼用呢?只是出陳昇之那般退縮也不是辦法,必須要做點什麼,從熙寧三年開始曾相公開始有了這個想法。
加之隨著變法的推行,王安石變得越發的強勢,影響和權勢都越來越大。使得曾公亮的權力和地位不斷下滑,首相也變得有名無實。曾公亮嘴上不說,可心底裡自然是不痛快的。故而心中的一些想法就更加堅定了,只是一直沒有合適的機會來複出。
林昭的案件無疑是個絕好的契機,王安石因此受到牽連和打擊,曾相公所扮演的角色不突兀,恰到好處,順理成章的介入,然後順理成章的復出。
今曰站在朝堂上,曾公亮一直沒有發言。或許他對軍事不太懂,可是政治和權謀方面卻是老手,下面的人到底在爭執什麼,他一眼就看清楚了。
曾相公覺得,這又是一個契機!
“陛下,臣以為該出兵反擊,打擊西夏狼子野心,捍衛我大宋疆土與尊嚴。”
曾公亮的話,立即在朝堂上引起震動。首相的建議,絕對是有分量的。
在曾公亮看來,西北的局勢必須要遏制,花錢買和平可以,要是要有底線的。不能讓西夏這樣得寸進尺,必須要振奮一下士氣,然後再坐下來談。
再者,曾公亮也是想要藉此,讓變法暫時緩和。也許官家和王安石都該冷靜下來,狂熱散去之後再慎重考慮一下。基於內政和外交的需要,都需要出兵開戰。
趙頊神情微微一動,也敏銳地感覺到了曾公亮和以前不一樣了。要是放在以前,他的話不會講得這麼直接,沒有一點圓滑甚至模稜兩可的感覺,也就意味著沒有絲毫迴旋的餘地。曾相公的發言,無疑是讓主戰派佔了上風
“王安石,你以為呢?”趙頊有些無奈,最信賴的王安石是什麼想法也很重要。
百官也頓時來了精神,這何嘗不是一次曾相公和王相公的正面交鋒呢?結果可能直接影響到以後的朝堂局面,故而眾人都拭目以待。
“臣以為該出兵反擊,給西夏沉重一擊!”王安石的回答讓許多人大跌眼鏡,驚訝不已。包括趙頊在內都有幾分不可思議,原以為王安石會堅持主和的,畢竟這樣對變法是有好處的,卻沒想到他竟然主戰?
他們都忽略了一點,王相公是新法的領導者,可更是一個有血姓,脾氣剛強之人。更為重要的是,王相公有理想有抱負。對於宋朝的疆域問題,他可不是收復燕雲十六州這樣簡單的想法。而是想要恢復漢唐昔曰舊境,抱負是何其遠大不言而喻。
這樣一個人如何能容忍邊境被敵國這般蹂躪進攻呢?西夏的行為無疑是極大的挑釁,王安石覺得是還擊是很必要的。
因為在他的構想之中,遼國是最大的敵人。欲戰勝遼國,必須要先斷其右臂,也就是西夏。沒有了西夏的策應,遼國便沒有那麼可怕。同時,沒有了西夏的牽制,宋朝也就可以全力以赴對遼作戰了。
雖說眼下還不到全面與西夏開戰的時候,但必須要遏制其氣焰,否則將來出兵難度就會大大增加。尤其是這次,西北邊防岌岌可危,若是陝西四路有個什麼閃失,後果絕對不堪設想。
尤其是李復圭在西夏,他的存在更是一個極大的威脅。同時也深深刺激著王安石的內心,正是因為他的力挺才導致如此局面,李復圭的巨大破壞他是有責任的。
局面已經造成,必須要儘可能的挽回,出兵是必須要的。沉重打擊西夏不說,若是能將李復圭也繩之以法就好了。說實話,王安石真想當面問問,昔曰正直忠義的好友何以會變成如今這幅模樣?
曾相公和王相公意見相同,不謀而合,大臣什麼是什麼反應已經不言而喻了。趙頊無奈一笑,答案已經有了(未完待續。)
第三四四章 再赴西北
兩位相公不謀而合,關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