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們存在共同的敵人法國,英國在面對與伊朗聯手抵制俄國時必會慎重考慮,甚至存在犧牲伊朗部分利益以維護歐洲大陸戰略需要的可能。
總之一系列戰略失誤之後,伊朗滑向了殖民地的深淵,二十年前,英國對伊朗發動戰爭後,英國、奧匈帝國、法國、美國相繼與其簽訂通商條約,獲得領事裁判權,各國商品最低關稅權等等條約,如果用葉昭知曉的國內名詞解釋,伊朗現今便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中國,則是世界諸強國中最晚將影響力擴張至伊朗的國家。
當今世界,漸漸有了三強俱樂部的說法,英國、德國和中國,當然,也有七強國的說法,便是英國、德國、奧匈、中國、法國、俄國和美國,俄國和法國雖然前些年剛剛戰敗,現在還掙扎著賠付數額巨大的戰爭賠款,但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兩國在很多領域的影響力都遠遠超過了新興的美國。
而且隨著法國戰敗,英國和法國之間的友誼也與日俱增,兩國簽訂了“摯誠協議”,雖然不是軍事同盟性質的條約,但該條約為兩國解決了海外殖民地之紛爭,使得兩國關係走入了多年來最親密的時期。
同時,英國和德國都在提供財務支援俄國工業化,因為中俄之戰使得歐洲大陸一片混沌,英國漸漸走出了光榮孤立政策,開始正視歐洲大陸的穩定,同時,也不可避免與德國產生了矛盾。
但是,幫助俄國人走出困境都是兩國希望看到的,也都希望俄國能加入己方的陣營。
而與俄國矛盾最深的奧匈帝國,則對俄國的復興從來都不抱任何好感。
現今在伊朗,俄國和英國的明爭暗鬥早已成為過去,新興中原帝國進入伊朗,也使得各國在伊朗的利益瓜分進入了一個新時代。
根據中俄之戰後的和約,俄國人不得在裡海擁有軍事型別船艦,中國則成為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