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有人認為是集思廣益。這裡面說明一個問題,就是崇禎皇帝沒有做過皇太子,他對朝政大臣內閣情況瞭解得不是非常清楚,所以他很難做一個決斷。總之,新內閣總算產生了,這個內閣可以說是“新東林內閣”。
第三,注重遼事。十一月十九日,崇禎皇帝起用袁崇煥為都察院右都御史、兵部添注右侍郎事。崇禎元年即天聰二年(1628年)四月初三日,命袁崇煥為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總督薊、遼、登、萊、天津等處軍務,移駐山海關。罷薊遼督師王之臣職。七月十四日,平臺召對袁督師。
這時,袁崇煥在廣東。他接到任命後,趕到北京,在紫禁城平臺接受崇禎皇帝的召對。平臺召對的情形,下一節我要講到。
第二十六講
平臺奏對
崇禎帝登極後,懲治閹黨、重組內閣、起用袁崇煥,任命他為兵部尚書兼薊遼督師。袁崇煥離開廣東回到北京,在紫禁城平臺接受崇禎皇帝的召對。因此,本講分作三個題目:一、督遼餞別,二、平臺奏對,三、五年復遼。一、督遼餞別
前面講過,遼東巡撫袁崇煥取得寧錦大捷後,不僅沒有得到應有的獎賞,反遭閹黨訐告,他憤悶難紓,於是以身體不好為由辭職。得到批准後,遂於天啟七年即天聰元年(1627年)七月初二日,袁崇煥像
離開寧遠,經山海關,路過北京,回到老家廣東東莞,重溫鄉情和親情。
從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袁崇煥離家到北京參加科考算起,至今已經十年沒有回過老家了。這十年中,他的長兄崇燦、堂兄崇茂、親叔子騰、父親子鵬先後病故。按照明朝禮制,官員遭父母之喪,稱“丁憂”(“丁憂”一語出自《尚書?說命上》),要回家“守制”,就是為父母守孝。前面講過,袁崇煥得到父喪訃函時,離任奔喪,剛到豐潤,就接到聖旨:“東事殷殷,寧前重地,袁崇煥不準守制,著照舊供職。”袁崇煥先後上《初乞終制疏》、《再乞守制疏》、《三乞給假疏》,都沒有獲准。所以他父親子鵬病故,他也未能回家守喪。後來他派人把母、妻接到關外,居住寧遠,共同守城。
此番袁崇煥辭職回鄉,會親友,遊山水,難得清閒,可以享受久違的親情和友情。袁崇煥寫了《約同人遊拾翠洲》詩:
春風十里五羊城,
拾翠洲前綠草生。
君若來時須並馬,
一樽同去聽流鶯。
第二十六講平臺奏對|他的心情輕鬆而愉快。他還倡議募修廣東羅浮山名勝,重修三界廟。後來回憶說:“去冬,餘告歸。方謂築室其中,為終焉之計。”這說明袁崇煥當時對官場有些心灰意冷,打算退出是非窩,在家鄉悠然隱居。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袁崇煥離職後整整50天,就是八月二十二日,朝廷發生重大變故:天啟帝病死,崇禎帝繼位。我算了一下,寧遠到廣州約5000裡,按照當時的行程每日以80裡計,袁崇煥大概需要兩個月左右時間才能到達廣州,也就是說,袁崇煥還沒到家,天啟皇帝已經死了。崇禎帝辦理完皇兄天啟帝的喪事後,從十一月初一日起,著手懲治閹黨。十九日,起用袁崇煥為都察院右都御史、兵部添注右侍郎事。十二月,崇禎帝命已被貶黜的東林黨人錢龍錫、李標、劉鴻訓等為大學士、尚書要職。後又起復並任命東林黨人韓爌為內閣首輔。袁崇煥在朝中的奧援者,逐漸恢復或晉升了官職。
崇禎元年即天聰二年(1628年)四月初三日,崇禎帝任命袁崇煥為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督師薊、遼、登、萊、天津軍務。袁崇煥的官職,兵部尚書是正二品;右副都御史是虛銜;督師是實職,管轄薊(州)、遼(東)、登(州)、萊(州)、天津軍務。因薊州、天津、登萊等地另有巡撫專責,所以袁崇煥實際上主要管轄山海關外遼東地區的軍政事務。按照當時的軍制與官制,在外帶兵的文臣,最高官銜是督師,通常以大學士兼任;其次是總督或經略,由兵部尚書或侍郎兼任;再次是巡撫,由侍郎兼任;巡撫之下才是武官中最高的總兵官。袁崇煥原來不是大學士,也不是尚書,卻有了大學士方能得到的遼東最高官銜——督師。這時距他做七品知縣只有六年。
朝廷為什麼會重新起用袁崇煥呢?根據《崇禎長編》元年四月丙午的記載,推薦袁崇煥的理由其實就是十個字:“不怕死”、“不愛錢”、“曾經打過”。前六個字好懂,“曾經打過”這四個字不好懂。《崇禎長編》是崇禎帝死了之後修的,這時候已經是清朝,清人把這句話作了刪改,說全了應該是“曾經與奴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