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不逢五,不用參加大朝,但皇帝要在宣政殿召見大臣,位列其中的不僅有中書門下兩省決策機構的人,還有尚書省六部執行機構的官員。尚書僕射此時早已被架空了實權,並且職位空缺幾年了,只能由六部堂官參與。
戶部尚書崔湜被殺,薛崇訓作為戶部侍郎就應該去一趟,其實主要他想親自去瞧瞧皇帝究竟想幹嘛。新皇第一回召見大臣,薛崇訓事前也沒聽人說究竟是怎麼回事?難道他想親政?但想想又覺得不太可能。
六部堂官(尚書侍郎)一共三十六人,戶部侍郎五人,除了薛崇訓和被外派到洛陽的劉安,還有三個人。以前崔湜掌戶部,其他三人都沒什麼話語權;現在崔湜死掉了,能說得上話的就是薛崇訓,但薛崇訓沒什麼興趣把注意力放在一個執行部門上,打算讓劉安回來掌權他最近在朝裡走動,想辦的事兒也是這個,把自己人劉安扶上宰相的位置。
如今唐廷的權力構架十分畸形,皇權日漸衰微是人人都看得到的事兒,本來按理此消彼長相權應該增大,可是連相權也萎靡不振。造成這種情況的緣故是政事堂的現狀:首先沒有專任宰相,有一段時間專相是由中書令擔任,許可權最大,可現在的左相陸象先不是中書令,名義和權力都有限;然後陸象先這個人又是個和事佬,長期沒什麼實質的作為。
於是中樞的執行力效率低下,廟堂有些混亂,連前朝那些弊政如斜封官都沒完全清理,更別說勵精圖治了。如果有人想有一番作為,首先必須改變政事堂的現狀。如果從皇權的角度來辦這事,掌控朝廷的方式無非兩個:要麼用有才能的專任宰相,使用專相去完成一些政略,比較省心,只要定期更換相權,防止一人坐大就行;要麼玩權謀制衡術,在朝中形成一系列權力制衡的派系,達到穩定的效果,不過這種方式容易滋生黨爭。
現狀卻兩種都不是,是一種混亂的格局,很不利於行政運作。而薛崇訓如今自身都還沒安穩,當然不會急功近利去想有一番作為,樂得看他們互相扯皮。
薛崇訓進了丹鳳門,便是外朝,此時許多官員都從官衙裡出來往北走。過了含元殿一側的含耀門,又遇到了幾個宰相,遂一同往宣政殿走。
薛崇訓問眾人皇帝何事召見,大夥都說不太清楚。他也不覺得李承寧想親政,雖然他已登基名正言順,可是如今禁軍和政權都不在手裡,沒人聽他的,親毛的政。而且想想那天在麟德殿勸他當皇帝,他那副畏懼的樣子,恐怕也沒膽量明著就要爭權。
就在這時,竇懷貞故意放緩步子,還遞了個眼色。薛崇訓看在眼裡也慢了下來,走在人眾後面。
竇懷貞便低聲說道:“前日我遇到了張肖(薛崇訓黨的一個宦官眼線,剛出任內給事),便叫張肖在今上面前勸了幾句話,今上召見大臣應該是想讓高太后聽政。”
“原來如此。”薛崇訓點點頭。
竇懷貞又笑道:“上回今上提過想讓太后聽政,但她沒有同意。我就說人這麼就同意了豈不是顯得貪慕權柄?今上要更有誠意才行不是。”
薛崇訓無語地看了竇懷貞一眼,過得一會才說道:“竇相公這麼做,恐怕有逼宮的嫌疑,今上還以為是太后授意的,不得嚇一大跳?這事兒朝臣不知道還好,要是大夥知道其中玄妙,多半會說竇相公不是。”
竇懷貞左右看了看,神神秘秘地說道:“左相成日就裝病,政事堂那倆老兄弟(程千里和張說)明爭暗鬥,都想把對方搞下去,這個也不是什麼秘密。照此下去還像什麼話?”他又一臉獻媚道,“今上又管不了事,還不如讓太后和晉王主持大局,我說的可對?”
薛崇訓不置可否地應了一聲。
兩人說罷便趕上了前面的另外幾個宰相,大臣們見竇懷貞找著薛崇訓說悄悄話回來,有幾個人都是一臉的鄙夷,自然明白竇懷貞這貨又在阿諛奉承了,當眾如此連點面子都不顧,也算是厲害。
這下薛崇訓心裡有底了,大概明白今天的事兒。
果然大夥拜見了皇帝之後,皇帝根本就不問任何政事,直接爽快地就說:“我以先帝次子登極,未歷政務不通治國,欲請長輩高太后代為聽政,待我耳目熟悉朝政之後再行親為”
眾人默然不語,只有陸象先站了起來,執禮道:“陛下三思,宜選拔賢才輔佐方為正道。”
他就是隨便喊兩聲做個姿勢,其他官僚也沒當回事,更不會去附和陸象先。人家倒是德高望重可以這麼說,要是其他人跟著摻和,說不定會被當成陣營態度,以後要悲劇的。
但這時另外一個人也站了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