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不必為考察報告發愁,儘管交給我便是。熊希齡是光緒間進士,曾任翰林院庶吉士,戊戌年間因支援康梁變法被革職,這次被湖南巡撫端方請出來做了五大臣的參贊。
熊希齡哪裡懂什麼憲政。但他想了一個辦法,那便是請被朝廷通緝的梁啟超代為起草,這個主意得到了端方的贊同,梁啟超有關憲政的文章端方是認真看過的,認為當今之世明白憲政為何物的還沒有能超過樑啟超的。
熊希齡透過楊度聯絡上了梁啟超,楊度很容易就說服了梁啟超。於是,在五大臣大半年公費遊山玩水的過程中,長達二十萬字的憲政考察報告便出籠了。
載澤和端方等人回到北京,受到了慈禧和光緒的多次召見,詳細垂詢了考察情況和憲政的實施步驟,很是動心。孫文和黃興已經合流,同盟會業已成立,公開打出驅除韃虜的旗幟。南方數省,特別是廣東和湖南極為不穩,小規模的暴亂此起彼伏,令朝廷深為憂慮。越來越多的宗室和大臣轉到立憲的立場上來,認為立憲是消弭內亂的最終良方,慈禧權衡利弊,決定試一試了。
端方是極力鼓吹立憲的。被任命為閩浙總督的他看到太后的態度有所鬆動,上了一道著名的摺子《請定國是以安大計折》,這份長達萬字的摺子歷數了朝廷數十年洋務的得失,認為投入巨大,收效甚微,完全是一部失敗的歷史。原因何在?根子就在於政體不對。什麼樣的政體是對的?當然是憲政。如何立憲?端方竟然羅列了六條:1、舉國臣民立於同等法律之下;2、國事採決於公論;3、集中外之所長;4、明確官府的體制式樣;5、區分中央和地方的權力界限;6、公佈國用及諸政務。
按說端方既是滿人,也算幹員,在極權體制下生活了數十年,竟然提出如此天真的設想。滿清從開國立業起就按照皇權至上這一鐵律統制天下,上述的六條,哪一條願意做?又有哪一條能做到?
但端方的建議並未受到朝廷的斥責。看來天下真是大變了。不久,朝廷就立憲問題正式知會督撫尚書侍郎們,讓大家發表意見。龍謙作為一省提督,也接到了朝廷的正式文書。他將這件事一如既往地交給了方聲遠去辦,不過是表個態度而已,用不著費太多的腦筋。最近龍謙的精力一是關注關外的進展,另一個是華源旗下的槍廠對輕機槍的試製。魯山在奉天南郊對日軍的兩次決戰都證明輕機槍是步兵的利器。儘管蒙山軍設計出了一款被德國人看中的輕機槍,自己卻造不出來,兩批樣槍都存在問題,需要繼續改進。
“大帥,還是繼續反對立憲嗎?”方聲遠問。
“是的,如果格於情勢,也要預備為好。至於理由嘛,你清楚,無非是規制未備,民智未開而已。”
“那大帥以為朝廷會真的搞立憲嗎?”
“至少在慈禧沒有嚥氣之前辦不成。”龍謙笑了笑,“應景文章而已。誰要是當真,誰就是傻子。”(未完待續。。)
第四節楊士驤示好
龍謙對方聲遠的預測並不那麼準。1906年9月1日,清廷關於預備立憲的上諭頒發了。這道上諭是以光緒皇帝的口吻頒發的。
這是一封極為重要的文告。值得後世反覆研究。
“朕欽奉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禧皇太后懿旨,”開篇講明,我這個皇帝是按照太后的旨意辦事的,令後人發笑的是慈禧的尊號竟然有有八組十六個字,自然都是美字。
“現在各國交通、政治法度,皆有彼此相因之勢,而我國政令積久相仍,日處阽險,憂患迫切,非廣求智識,更訂法制,上無以承祖宗締造之心,下無以慰臣庶治平之望現載澤等回國陳奏,皆以國勢不振,實由於上下相聧,內外隔閡,官不知所以保民,民不知所以衛國。而各國之所以富強者,實由於實行憲法,取決公論,軍民一體,呼吸相通,博採眾長,明定許可權”
公開承認別國之所以富強,是因為“實行憲法,取決公論”
“時處今日,惟有及時詳晰甄核,仿行憲政,大權統於朝廷,庶政公諸輿論,以立國家萬年有道之基。但目前規制未備,民智未開,若操切從事,徒飾空文,何以對國民而昭大信。故廓清積弊,明定責成,必從官制入手,亟應先將官制分別議定,次第更張,並將各項法律詳慎釐定,而又廣興教育,清理財政。整飭武備,普設巡警,使紳民明晰國政,以預備立憲基礎”
但現在還不能一下子搞立憲,理由是“規制未備,民智未開”,首先要做的是釐清官制,然後廣興教育,清理財政,整飭武備。普設巡警。奠定立憲之基礎。現在要做的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