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加速進行的臺棗鐵路,就僱傭了至少兩千“季節工”,工地管飯,每天另給十二個銅板,一個月就可以掙四五兩銀子,幹上兩個月,就可以拿回去十幾個銀元,給老婆娃娃們置上身新衣服,買上幾斤豬肉,過一個前所未有的肥年那是足夠了!
工廠需要的是大批有技術的工人,而不是光有一把子蠻力的莽漢。華源和中興未雨綢繆,興辦了四所技術學校,沂州兩所,兗州兩所,對招收的工人進行文化及技術上的培訓。由於技術的等級決定薪酬的水平,那些腦子笨的農民往往通不過考核,也就進不了企業。所以,各廠最先招收的都是有一定文化至少識字的青少年。鑑於識字率不足5%的現狀,華源和中興都興辦了免費的識字班,凡是願意進入識字班掃盲的農民或城市遊民都可以進來學習。但農民還是受限於經濟原因,不可能進城接受掃盲教育。為此,在今年春天,華源中興兩大實業拿出總計兩萬七千銀洋,在周邊的縣城開辦了識字班。此舉曾被去年開業的天津大公報報道,認為是功德無量的善舉。
蘇北乃至蘇南的人口出現了向魯南遷徙的跡象。距兗州和沂州兩府新設的經濟統計局的統計,近一年來,從周邊遷入兩州尋求職業的人口接近萬人。光是沂州就有四千餘人。唐紹儀對此表示懷疑,但沂州的流動人口確實增加了,新開飯館的火爆生意就是明證。
由於工業的興起,帶動了農村收入的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