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讓他徹夜無眠。他仍在觀望著京師的動向,直到得到確切的訊息:朝廷竟然對萬國宣戰了!袁世凱細讀著宣戰詔書,真是一片千古奇文。自從這個世界有戰爭就有宣戰文書,可以有各種文字,各種風格,各種式樣。但無一不是指明某國、某部落或某首領,但大清帝國的宣戰詔書,竟然用了“彼等”字樣。以漢語的語法,彼,如果沒有特別的說明,就是指除了自己以外的所有外部世界,難道帝國要對它所面對的整個外部世界宣戰?
“怎麼能作出這樣愚蠢的事?”袁世凱簡直無語了。
袁世凱認為,新軍北上勤王絕不可行,如果新軍北上,山東一省絕非自己所有了,德國人之所以對他表示出友好,是因為他一上任對義和拳嚴厲的態度換取了德國人的友誼。如果他率軍北上,一切就徹底結束了。其結果是,因為開罪了洋人,他不可能再回到德國勢力極盛的山東,因為對聯軍開戰,新軍被打殘,朝廷將會像一件用過了毫無價值的舊玩意一樣被拋棄,絕沒有因功而入閣拜相的可能。
這一切,都因為自己是漢人而不是滿人。
袁世凱立即行動起來,緊急聯絡劉坤一張之洞李鴻章等實力派總督,一方面苦思自保之策。最先表態的是兩江總督劉坤一,明確表示決不能出兵。而隨後李鴻章的一封電報內容讓袁世凱吃下了定心瓦,這位洋務領袖說,朝廷調兵勤王是亂命!隨後湖廣總督張之洞也表示支援劉坤一,搞出了一個註定在歷史上留下一筆的東南互保。
且不說那幾個人與京師距離上的差距,單說名望職銜,哪個都不是他這個新任巡撫可比,張之洞劉坤一可以搞什麼東南互保,不理會朝廷的瘋狂之舉,自己可不行。惱羞成怒的朝廷拿自己開刀再正常不過了,就算顧忌自己手裡的兩萬jing兵,現在一時隱忍不對自己動手,千ri防賊的滋味太也難受,誰能保證自己不犯個錯?
在朝廷危難之際拒絕勤王,就徹底將朝廷得罪死了,這點袁世凱心裡很清楚。但怎麼辦呢?本來無解的一個難題卻因為王士珍的一封來信找到了一條解決路徑,他再次拿起王士珍的信函細讀,終於,胖胖的臉上浮現出得意的笑容。
“心懷忠義,常思報效國家”袁世凱重新拿出王士珍的信函認真閱讀,好嘛,既然這個龍謙想報國,眼下就有個機會。沉思許久,巡撫大人傳下命令,請他的義兄兼頭號智囊徐世昌來議事。
對於袁世凱的決斷,徐世昌深表贊同。其實,自6月22ri的宣戰詔書明發天下,袁世凱從自己的利益出發,立即招降龍謙所部便成為唯一的選擇!未完待續
第二十九節張前村談判一
清廷的宣戰詔書是6月21日釋出的。 同時發出的,還有勤王詔書。畢竟慈禧對她的京畿武力是不那麼放心的。
軍機大臣、兵部尚書榮祿在這一天給南方的督撫們發去一封電報,口氣和觀點都令人萬分驚異,因為在這封電報裡,榮祿是以徹底的反戰派面目出現的。
榮祿先是譴責了朝廷攻殺使臣的“罪行”,說“兩國相戰,不罪使臣,自古皆然”,然後又斷言“以一弱國而抵十數強國,危亡立見”,講了朝廷走上這一步的無奈,斥責了滿清權貴除“慶邸”(指慶親王奕劻)外,大半成了拳匪了,“雖兩宮聖明在上,亦難扭眾”,最後提醒南方的督撫們,戰爭爆發,南方勢必受到危害,應早做準備。
榮祿真是那個時候最令人難以捉摸的人。從這封電報可以斷定,榮祿對慈禧的忠心實際上很可疑。他又在腳踏兩隻船了。而且,他對京畿戰事極度悲觀,將自己的餘生寄託在了南方的督撫們身上。
南方的大員,以劉坤一、張之洞及甫至兩廣的李鴻章為首。論風骨、見識和威望,當時的滿清朝廷,無人可比此三人。
袁世凱還排不上號。
電報是個好東西,比之前的快馬八百里加急要方便多了。在這之前,劉、張、李三位疆臣一直關注著京師的動靜,彼此商議著應對之策。
至洪楊亂起,朝廷便呈現出內輕外重的格局。湘、淮兩系的大員因戰功佔據了十八行省督撫寶座的大半,朝廷在戰時是無奈的,戰後自然猜忌的緊。曾國藩,中國這位近代軍閥的鼻祖,掂量輕重後,不顧下屬各種方式的勸進,決意與滿族朝廷合作到底,以裁撤湘軍換來了朝廷的放心,也得到了自己和子孫的富貴和安全。他這個頭帶的好,免除了十九世紀晚期中國可能出現的內戰。換來了曇花一現的所謂“同光中興”。表現在政局上就是朝廷的威權日重。
劉坤一、李鴻章的資歷威望比不上曾國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