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時和平時,部隊的調動和行動有著嚴格的規定。戰時,各部隊長接受命令分為戰前、戰中兩種情況,戰前傳達軍令是會議部署和由參謀科起草、司令官簽署的書面命令,戰中軍令的下達則由參謀科書面或口頭傳達。平時則是另一套體系,軍事訓練、野外活動都有嚴格的計劃,由各部隊長執行。
但這次亂套了。聞知龍謙遇伏和內部存在奸細,稍微瞭解情況後,為洗脫自己,周毅立即提出將嫌疑人全部逮捕,寧肯錯殺,絕不放過。而龍謙去嶧縣時,寧時俊不在家,司徒均去了膠澳,宋晉國不主軍權,周毅、魯山和王明遠算是平級,沒有指定一個臨時負責人,倒是召開了會議,還邀請了前來打探訊息的陳超列席。之所以要陳超參加,完全是因為陳超與龍謙已經建立的親戚關係。參加會議的周、魯、王、江、宋五人或者出於對龍謙的感情,或者出於對內部的憂慮,均贊同立即清洗內部。之所以不等龍謙返回便開始行動,是擔心訊息走漏後奸細逃跑或策反部隊。其實,五人都認為策反部隊的可能性極小。但江雲描述的沂州道之戰讓他們感到後怕,萬一龍謙出了問題,這支已經初具規模,對前途充滿信心的武裝集團註定會瓦解。所以,儘管王明遠和宋晉國表示了一定的疑慮,但還是投了贊成票。唯一公開反對大規模抓人的,反而是不任軍職的陳超。可是他又說了不算。所以,幾個人決定立即集結部隊,將分散於各部的“嫌疑者”抓起來再說。
現在,人雖然都放了回來,但恐怖的氣氛並未消除,不僅在根據地的村民中,便是在蒙山軍官兵中,龍謙沂州遇伏掀起的風波正在蔓延,其最致命的就是,隊伍中藏了要致龍司令於死地的奸細。所以,各部要求嚴查奸細的呼聲很高。對龍謙放掉所有嫌疑人不理解。各部軍官紛紛反映,要求徹底清查奸細。而揭發,密告等現象也不可避免地出現了,鄭家莊人人自危不說,部隊也出現了不穩定的苗頭。(未完待續。。)
第二十七節風波二
由於援兵的及時到達而逆轉了山道伏擊戰的龍謙當然不能丟下張蓮芬和吳永回鄭家莊,他必須安置好負傷的吳永。。而且,他需要抓住沂州道遇伏、吳永中彈負傷的帶來的機遇,促成張蓮芬和吳永聯名上奏朝廷,控訴袁世凱所部光天化曰之下襲擊朝廷大員的罪行。打出這張牌,對於正在太原為威勝軍右翼待遇奔走的寧時俊一定是一個巨大的幫助。
而安排江雲回去的主要目的是從陶三口中取得有利的口供。
不顧驚恐和疲勞參加了對俘虜突審的張蓮芬驚怒異常,連稱“駭人聽聞”,不用龍謙提示,當即便起草了**袁世凱的具名奏摺,陳述了自己與吳永知府為何同龍謙將軍前往沂州,如何突遇伏擊賴隨行官兵拼死護衛僥倖生還的事實,要求朝廷嚴懲兇手,為無辜死難的威勝軍右翼官兵做主。這份奏摺請龍謙過目並要他聯名時,龍謙提出了不同意見,那就是將重點放在事實的陳述上,而不是控告袁世凱。為什麼這樣做?龍謙冷靜地講述了自己與袁世凱所部的恩怨,指出沂州駐軍勾結漏網土匪,主要針對的是自己,而不是您和吳知府。這樣的話,自己就不適合在奏疏上簽字了。而且,沂州駐軍勾結土匪的罪行,或許是下級軍官之為,袁公未必知曉。直接**袁撫臺,我們手中並無證據,還是不要這樣寫吧。。
張蓮芬身在官場數十年,在山東供職的時間也不短了,對於龍謙與袁世凱的恩怨一清二楚。此番龍謙得蒙慈禧賞識,駐軍魯南,受到袁世凱排擠的現狀也很清楚。原以為出了這檔子事,刀把子被龍謙攥在手裡,一定會大做文章,跟袁世凱惡鬥一番,出一出胸中的惡氣。誰知此人心胸如此開闊,竟然有為袁世凱開脫之意。不禁大為佩服,“退思,張某沒想到交到你這樣的好朋友,比起你來,張某真是白活這把年紀了。兩軍陣上有萬夫不當之勇,統軍征戰直令洋人束手,治理地方自有錦繡文章便是這心胸氣度,張某是萬萬不及。”張蓮芬嘆道。
若是能一舉扳倒袁世凱,龍謙當然不會客氣。以袁世凱的人望,朝廷斷然不會因為這件事幹掉袁世凱。既然如此,還不如將目標縮小一些。於是,在龍謙的暗示下,張蓮芬與吳永的奏疏變了調子,將火力對準了袁世凱手下的沂州諸將,給他們結結實實地安上了勾結土匪戕害朝廷命官的罪行。提醒朝廷,此事已激怒了威勝軍右翼所部官兵,若不能妥善解決威勝軍右翼與沂州駐軍間的矛盾,後果難以預料。
吳永的傷勢不算嚴重,初步判斷沒傷著骨頭,安頓好其在嶧縣養傷,龍謙急急趕回了鄭家莊,去處理內部的問題。他萬萬沒有想到,沒想到直接折返鄭家莊的江雲已掀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