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守使是武職,地位在知府之上,但文職還是要任命的,原沂州、兗州知府罷免,委任吳永為兗州知府,吳永的功勞要賞,從知縣直升知府,算是酬功了。另一個知府,則由袁世凱推薦任用。慈禧雖然對袁世凱不滿,但既然準備重用此人,這個面子就得給。不然在朝野看來,袁世凱的面子就丟大了。
在北京的龍謙自然不曉得對於自己任用的背後,還有這麼多的彎彎心腸。在他看來,沂州兗州雖然不是很理想的地方,但好處也是明顯的,至少不用費心去做部隊的思想工作了。
所以,龍謙很高興。
緊接著吳永的任命也到了。免不得表示祝賀。而吳永也高興,表示一定與龍謙攜手合作,將兗州治理好。而李鴻章隨後對龍謙說的一番話,讓龍謙又頭疼起來。
李鴻章對龍謙說,朝廷決定推行新政了。太后給我的密旨中,點名要你寫一封如何推行新政的東西。你不是對太后誇海口嗎?你不是不要朝廷一分錢就給朝廷練出一支強軍嗎?現在朝廷給你兩州之地,足夠你展布了。此番你回太原,太后定要問你章程,你好好準備吧。
龍謙對李鴻章說,新政的路子,其實中堂早已走過了。不過是辦洋務的翻版。卑職才疏學淺,辦政務是不成的,但練兵的信心是有的,但沒錢是練不成兵的,朝廷經此一難,財政定然困難無比。此番回到山東,定要好好揣摩中堂大人辦洋務的精髓,辦教育、興工商,增賦稅。爭取在三五年內,為朝廷練一支強兵出來。
李鴻章說,你給老夫關於和談的建議,頗有可觀之處。但說易行難,世上之事,多半如此。魯南地方,地瘠民貧,能夠讓百姓吃飽飯就很不錯了,振興工商,談何容易!
龍謙見李鴻章一臉疲態,真心對老頭子說,中堂這些年辦洋務的經驗,足夠小子學習終生了。我到的山東,一定多請示中堂,若是中堂有空,還望中堂多多指點晚輩。
李鴻章擺擺手,不願再談下去了。和談之事遙遙無期,已經耗幹了他的精力。身體是愈發差了,吐血的次數越來越多,除了幾個最心腹的人,沒有人知道自己已到了燈盡油枯的地步!談了三四個月,只拿出一份包含十二點內容的大綱出來,第一點就是因克林德公使被害,清廷要派親王專程赴德謝罪,並在德國公使遇害處立碑紀念。第二條便是嚴懲禍首,戕害洋人的城鎮五年內停止科舉考試,以示懲戒。其餘如駐兵使館,銷燬大沽炮臺,修改通商行船各約,賠償外國人身家財產等,每一樣都將自己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便是如此,讓洋人認可這份大綱並簽字,已經耗幹了自己的氣力。具體到撤軍和賠款,洋人咬的死死的,一點也不鬆口。而幾次三番增加的懲辦禍首名單,讓李鴻章極為頭疼。這件事辦下來,漢奸之名,怕是跑不掉了。當初的清流首領翁同和便指責過自己是大漢奸,而前段時間盡心輔助自己的辜鴻銘,也因自己的退讓與自己翻了臉。辜鴻銘批評說,為了保全載漪一夥的性命,竟然肯在這樣的文書上簽字!自己無奈反問:你的意思我是秦檜了?辜鴻銘那個狂生竟然說,賣國者秦檜,誤國者李鴻章。說完竟不辭而別了。
“老夫老矣,中國之事,就靠爾輩了。你好好做吧。”
龍謙沒想到,這就是這位晚清名臣留給他的最後一句話。(未完待續。。ps:新的一卷展開了。但阿龍最近家務纏身,心煩異常。今天的一章,是匆匆趕出來的。希望大家多多鼓勵,讓阿龍將這個故事講吓去。
第二節陛辭
龍謙和吳永並未馬上便折返太原,而是在北京滯留了數日,一方面龍謙要安排寧時俊帶警衛連主力撤出北京後的一系列佈置,另一方面他要構思一個“新政”的綱領,雖然他知道,陛辭時慈禧更想聽到的是他表忠心,而不是辦差的具體思路。
和興奮不已的吳永相比,龍謙顯得極其平靜,甚至有些憂慮,大部分時間都鑽在他的屋子裡寫材料。這個被李鴻章冷眼看在眼裡,私下教訓吳永道,“比起龍謙,你還是稚嫩了些。儘管你年長於他。每臨大事有靜氣,就是他這個樣子。你到得兗州,如何施政,要靜心想一想,莫要被一個武將主宰了政事才好。”
“中堂教訓的是。不過,晚輩以為,龍將軍之才,絕不限於治軍,晚輩早已心服。”吳永回道,“這幾天他寫的東西,完全沒有瞞吾,對於魯南之瞭解,晚輩比不上他啊。”
“文武相濟本是好事,但你莫忘了朝廷大小制衡之道。不說了,永川啊,好自為之吧。”
太原。行宮。
經歷了庚子之變和近半年的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