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既定原則下根據實際情況當機立斷。務必保證部隊行動的自由。
中國遠征軍在華沙以南展開了5個軍14個步兵師和兩個重炮師,面對著德國第10集團軍的10個師。另有兩個軍5個師部署在盧布林——日托米爾——文尼察一線(在波東戰役裡遭受重大損失的10軍20師,21軍63師已經奉調回國)。為了指揮方便,王明遠將司令部移駐盧布林,但文尼察仍留下了輔助指揮所,遠征軍聯勤司令部就設在文尼察。
遠征軍的後備兵員其實很充足,用於替換12軍和10軍的第1、11兩軍已經入俄了,最多再有一個月便可以集結於前線。但無論是吳佩孚還是蔣存先,都對王明遠做出的輪換方案深為不滿。吳佩孚甚至越級將電報打給了總統,宣告12軍在得到補充後完全可以繼續作戰並且可以繼續取得勝利。蔣存先少將則以部隊已經適應戰爭為由,請求王明遠收回成命。蔣存先的第10軍在波東戰役裡傷亡不小,尤其是29師遭到了殲滅性打擊。急於正名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王明遠為此召開了軍以上會議,說明輪換作戰是既定方針,應該讓更多的部隊體驗歐戰。不僅12軍和10軍要被換回國,其餘幾個軍也將陸續更替回國。至於擴大遠征軍的規模,囿於軍費和後勤的壓力是不能考慮的,30個師已經是鐵路運輸的極限了。
最近的戰事並不緊張。自波東戰役後,雙方都蹲在堅固的戰壕裡對抗嚴寒,連小規模的戰鬥都不多。傳統的偵察手段停止了,代之以空中偵察。程建國少將統率的遠征軍航空兵已有4個聯隊,其中戰鬥機和轟炸機各兩個。更多的戰鬥發生在空中。根據總參謀部的指示,空軍用實戰來代替訓練,大批從航校畢業的飛行員被調到了前線。空軍在羅馬尼亞和波東戰役中的作用很有限,一直到波東戰役結束。遠征軍的空中作用才體現了出來。在戰線相對平靜的這段時間裡,航空兵成功掩護了遠征軍的運輸線和戰線,並對德軍一線陣地和後方展開了有效的偵察和轟炸,由於德軍航空力量主要集中在西線,所以遠征軍空軍取得了這一段戰線無可爭辯的制空權。就戰損比而言,稍高於德軍航空兵,但那些畢業於航校的新手在實戰環境下迅速成長起來了。
寒冬總算熬過去了。在這個嚴酷的冬天裡,遠征軍經受了嚴寒氣候的考驗,全軍非戰鬥減員過萬。暴露了華軍在裝備訓練上的諸多問題。和兩場戰役後的嚴肅總結一樣,對於裝具伙食醫療武器保養等方面暴露出的問題,遠征軍聯勤部及國內相關部門在最快時間內進行了整改。好在冬天已經過去了。後勤供應越來越好,彈藥和補充的兵員也全部就位了,最擔心的重炮彈一線囤積基數達到了12個,在第二線陣地還囤積了8個基數的炮彈。
隨著國內彈藥廠產量和提高和東北兩個新廠的投產,炮彈的產量上了一個臺階,據兵工總署的一份報告。國內各類口徑的炮彈月產量終於突破了30萬發,但以上重炮彈只有7萬左右。加上從美國購買的炮彈(大約月進口12萬發大口徑重彈)。是可以滿足遠征軍的消耗的。
數字令王明遠感到驚異。王明遠作為蒙山軍的建軍元老,目睹了蒙山軍軍火工業的起步和發展,對軍工建設的速度感到自豪。對日作戰期間,濟南軍工基本上是三班倒人歇機不歇了,但還是將庫存的彈藥全部吃光了。當時他特別擔心日本繼續增兵,後勤將出現大問題了。但僅僅過了三年,軍工生產就上了一個大臺階。不過,這些數字比起他看到的一份來自軍情局關於德**火產量的絕密情報就不值一提了,因為那份檔案裡說德國炮彈的月產量是400萬發!
國力的差異使得王明遠格外珍惜彈藥的消耗。遠征軍的每一發子彈和炮彈都來自國內,根據波士頓協議的秘密條款,華軍的武器全部自給。之前議定的食品由俄方提供因中方不滿所供應的品種,而聯勤總部的研究所試製成功的方面食品又受到部隊極大的歡迎。從波東戰役後,遠征軍的一切物資全部來自國內了。根據王明遠的嚴令,在冬季與德軍對峙期間,遠征軍炮兵部隊一般不會主動開炮襲擾德軍,而德軍用炮火襲擾對手也很少,戰線便顯得相對平靜。
在王明遠、石大壽、熊勳等人看來,部隊士氣高昂,渴望戰鬥。現在,一線20多萬軍隊蹲在層層疊疊的戰壕裡,等待著戰鬥任務的下達。
但俄國真的出事了。
聽完了範德平彙報,王明遠在肯定了彼得堡的工作後,嚴厲批評了範德平提出的派出遠征軍部隊去彼得堡的建議,認為這是嚴重的越權行為。從程式上講,範德平沒有得到授權,如此重大的行動,你作為遠征軍參謀長是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