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只見當先一人大約50來歲的樣子,身高7尺,身體頗為消瘦,兩鬢業已斑白,但兩眼炯炯有神,李忠暗道,這人就是幽州牧劉虞了。
劉虞(?-193年10月),字伯安。東海郯(今山東郯城)人。東漢末年著名政治家,漢室宗親。他鎮守幽州時為政寬仁,安撫百姓,深得人心。主張以懷柔政策對待當地的遊牧民族,但由於與公孫瓚意見不合而產生矛盾,因而進兵攻擊公孫瓚,兵敗為其所執,慘遭殺害。
劉虞的祖父劉嘉曾任光祿勳,父親劉舒曾任丹陽太守,劉虞透過舉孝廉擔任曹吏,因能履行職務而獲升為郡吏,後因累積政績遷為幽州刺史,劉虞任幽州刺史期間,在鮮卑、烏桓、夫餘、濊貊等外族間有崇高威望,隨時朝貢,不敢侵擾,百姓傳唱歌謠讚頌劉虞的功德。後因公事被免官。
公元184年(中平元年),黃巾起義爆發,黃巾軍攻破冀州諸郡,朝廷任命劉虞為甘陵相,前去安撫災荒後的百姓,以儉樸為下屬榜樣,不久升為宗正。
公元187年(中平四年),前中山相張純、前太山太守張舉與烏桓大人連盟,發動叛亂,進攻到薊下,燒燬城郭,虜略百姓,殺護烏桓校尉箕稠、右北平太守劉政、遼東太守陽終等,部隊達到十餘萬,屯住在肥如。張舉自稱“天子”,張純自稱“彌天將軍安定王”,傳書到各州郡,說要代替漢朝。張純又使烏桓峭王等五萬人部隊,進入青、冀二州,攻破清河、平原,殺害吏民。次年,朝廷因為劉虞在北方的威信很高,再次任命他為幽州牧。劉虞到達薊城,精簡了部隊,廣泛佈施恩惠,派遣使者告峭王等人朝廷將寬大處理,可以免除他們犯下的罪責,又懸賞通緝張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