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子軍和成年士兵一樣承受著槍林彈雨,使得第一批25萬童子軍中有12萬人戰死或者負傷,還有的因為開小差而被英國自己的行刑隊處決。
來自英國設菲爾德市地霍拉斯。伊菜斯是當時英國最年輕地“童子軍”之一,他應徵入伍時只有14歲,在法國索姆河戰役的第十天。他就被德國炮彈擊中而喪生。
此時在倫敦及其附近城市。英國軍方聚集起了超過150萬的軍隊,其中有大約55人為未滿十八歲地童子軍士兵,英國企圖利用這龐大的兵力與中國人展開最後地決戰。
為了穩定軍心。迫使軍隊死守戰壕,與中國軍隊血戰到底。英國軍隊最高統帥部強化了行刑隊的執法,規定凡被軍事法庭判處死刑的的開小差士兵,一律由行刑隊快速槍決,並且不接受任何人的求情。“童子軍”如果在戰場上發生開小差當逃兵的行為,同樣要被處死。
此時,中國遠征軍團已經完成了登陸,他們兵分兩路,一路從多佛爾直查倫敦,兵鋒已經直指格林尼治;一路在摧毀並佔領了僕茨矛茨後,再克南安普頓,在雷丁殲滅了英國兩個師後,兵臨泰晤士河。
泰晤士河是英國境內最長也是最重要的水路,發源於英格蘭西南部的科茨沃爾德希爾斯,河水流向東邊的倫敦,全長338公里,倫敦下游河面變寬,形成一個寬度為29公里的河口,注入北海,在倫敦上游,泰晤士河沿岸有許多名勝之地,諸如伊頓、牛津、亨利和溫莎等。
泰晤士河的入海口充滿了英國的繁忙商船。但是當中國軍隊到達之後,這些商船早就已經再也不見了蹤影。登陸英國的中國軍隊並不是很多,以第六集團軍為主,輔以黨衛軍幾個野戰師在內的所有兵力不過三十餘萬人,與英國軍隊的比例為1:5。雖然在兵力上遠遠處於下風,但中國軍隊擁有強大的海面和空中力量,並且士兵們都是從多次戰火中九死一生計程車兵,是精銳中的精銳,王牌裡的王牌。尤其是遠征軍團,橫掃整個歐洲未逢一敗,加上戰爭指揮技巧高招的指揮官和士兵們高昂的志氣,他們完全不畏懼對面英國人龐大的兵力。此時的戰爭,人數上的優勢已經不是最主要的了。
在倫敦決戰前的數週,一直在無錫馬山軍校視察的中國元首李國勇似乎有些坐不住了,此時國內政局良好,經濟高速發展,民眾和軍隊對於政府以及李國勇本人的擁護,因為戰場上的不斷勝利,達到了一個新的狂熱的高度。在這樣的情況下,帝國元首李國勇反而成為了中國也許是最為無所事事的人。他每天的工作,除了視察各地,以及批閱一些只有他本人才能夠看到的情報外,基本沒有什麼事情可以處理。
靜極思動的李國勇,將總參謀長蔣百里、帝國總理曾爭、外交部長陳金虎、財政部長王消源和經濟建設部長曾道富這些帝國的重臣全部召集到了無錫馬山軍校。
而在這些帝國首腦人物聚集到一起的時候,蔣百里還特意把同樣在無錫馬山軍校童子軍軍校學習的李國勇的大公子李空叫了過來。
這個時候的李空,因為嫌老子給取的名字不好聽,已經把自己的名字改為了李效挺,11歲進入童子軍軍校的他,在軍校已經整整生活學習了一年多。
李效挺也比較給他地老子爭氣,軍校學習中的各科成績非常優秀,雖然他絕對談不上是一個戰爭奇才,但在那些權力重臣看來這樣已經足夠了。
國防軍、黨衛軍那些由李國勇一手提拔起來。手握重兵地大將們,早就將李效挺預設為是元首的接班人。要不是無錫馬山軍校副校長、政教主任孟凡貴資格老。只怕軍校的大門早就被那些元帥將軍們給踏破了。
李國勇的幾個孩子中,繼子陳念英年紀最大,但他卻更願意從事和父親陳其美一樣的工作,從事情報行業,並且在情報部幹得非常出色。
小兒子李海完全沉醉在自己的科學試驗中,對政治軍事一點興趣也沒有,未來繼續元首位置的也只有這個李空,李效挺了。
在這些軍方大員們看來。江山是元首帶著他們一手打下的。中國如果沒有元首,不知道將會走向何方,強盛更是遙不可及。現在中國在世界上以一個強大地巨人身份出現,只是因為有了元首地存在,他的位置不給兒子,這些軍方要員是絕對不會答應的。
面對軍隊中這樣的情緒,李國勇唯有抱以苦笑。對於這個來現代的人。雖然他本身就是一個大獨裁者。但他絕不願意中國永遠都出現獨裁。將自己的位置傳給兒手,豈不又變成了古代帝皇式的家天下?
不過軍方地意見很難反對,他們似乎鐵了心地要讓李效挺接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