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太平道里的老人們,給太行軍首領張狂取的稱號。自從當年“大賢良師”突然病逝以後,太平道便開始群龍無首。為了穩定軍中的軍心,張狂這才勉為其難的接受了,“小天師”這個有些神棍意味的道內稱號。
作為張狂的身邊人,廖化對太行軍目前的軍事目標,自然比一般人瞭解得更加詳細準確。他隱約的知道,半個多月以前,“小天師”張狂與幷州刺史丁原完成了一次談判,確定了對匈奴作戰的大概原則。
ps:1“漢子”一詞,是古時,大約西漢以後,北方民族對漢族男子的稱呼。深究其意思,倒是與抗日的時候,我們稱呼日本人為“鬼子”相似。大致因為,那些少數民族經常被漢軍收拾,心有不忿,在口頭上討點兒便宜罷了。
敵人的咒罵,無疑是己方的榮耀。後來,大約是覺得被敵人叫做“漢子”,會顯得比較有光彩,我們自己也開始稱呼自己人是條“漢子”。被這樣叫的人,心中的感受,應當與那位火燒“靖國神社”的漢子,相差彷彿?
第22節 運籌謀千里【六】
幷州州師對匈奴人,並沒有趕盡殺絕的打算。他們希望太行軍,對敢於擄掠漢地的幾個匈奴部落,進行嚴厲的懲罰。但是,對於匈奴設在美稷的王庭,幷州軍卻並沒有提及如何應對。
而“小天師”張狂的反應,讓廖化也大為吃驚。
根據上司傳達下來的軍令,還有廖化在見到張狂時所透露的訊息,張狂派出了一隊步兵,去掃蕩靠近漢地的幾個匈奴小部落。但是,太行軍的主力騎兵與斥候隊,卻要在張狂的親自統帥下,直接奇襲匈奴的王庭!
因此,作為斥候隊一員的廖化,最主要的任務,就是清理太行軍行軍路途中的所有行人。只有確保匈奴人的王庭,對太行軍的奇襲毫無準備,太行軍才可能成功的一舉消滅叛亂匈奴人的首腦。
到了那個時候,太行軍依靠這樣的戰績,才能有效的震懾四周的敵對勢力,從而成功的在肥美的黃河沿岸,搶下一塊地盤!
有了地盤,太平道的再次興起,才能有可靠的保證。廖化自認並不是一個虔誠的太平道教徒,只是隨大流而已。但是,如今太平道勢力的擴張,已經與廖化未來的發展聯絡在一起,所以,廖化了太平道的大業,也自然要盡心竭力。
在得到了想要知道的資訊之後,廖化不顧牧民眼中的哀求目光,隨手抽出腰刀,輕輕一揮,讓俘虜的求饒聲戛然而止。這個時候,另外幾名漢軍斥候,已經牽著戰馬,趕起了周圍的羊群,向大軍前來的方向迴歸。
廖化的部下,趕羊的技術並不算太差。不過,當他們迎上大隊騎兵的到來時,也已經是一個時辰以後的事情了。雖然斥候們的收穫不小,一路擄掠到不下一百隻羊。可是面對三千多張狼吞虎嚥的大嘴,這些羊也只是夠大軍吃上一餐罷了。
作為擄掠收穫的獲得者,廖化所部的晚餐,比起其他將士,多了整整一條羊後腿。更讓廖化激動的是,太行軍首領張狂,也在巡視營地的時候,坐在廖化這一夥人身邊,吃了一片烤羊肉。
身為一軍的最高統帥,張狂雖然已經將具體的事物,都分配給了手下諸將。但是,為了收攏軍心,張狂也不得不堅持一些行為,來與將士們同甘共苦。
比如:當全軍的營幔修立妥當,張狂才回自己的軍帳;將士們全部吃完飯後,他才開始吃飯。
這些做法,是數年以來,張狂接受軍師程昱的兵法教導,又將兵書聯絡實際帶兵,慢慢摸索出來的。據說當年擊滅黃巾軍的最大禍首皇甫嵩,就是這樣帶兵的。雖然這樣做,讓張狂感到極為辛苦,但不可否認的是,效果很不錯。
等到張狂在營地中巡視了一圈,喝過七口大鍋裡的肉湯,分享了六個百人隊的麵餅以後,夜幕已經降臨。
在這個時代,野外行軍,絕對不是一項有益於身心健康的活動。走在一望無際、人煙稀少的大草原上,大軍的補給,完全依靠隨軍的大車和馬匹。由於無法就地獲得糧食補給,軍隊的伙食,完全可以用粗陋來形容。
漢朝時,農民們主要種植的糧食是粟,也就是後世的小米。至於後世的主食小麥、稻米之類,在當時屬於雜糧的性質,種植得並不常見。
而且,由於穀物加工技術的不足,小麥通常連殼都不去掉,就直接放到鍋裡煮熟了吃。這樣煮出來的麥飯,由於摻雜了不少麥糠,據說比脫殼之後的麥子,更加的經飽。
為了吃到一餐後世的常見食品——餃子,張狂不得不讓人特地將麥子脫殼,磨粉,還差點親自上陣和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