卑小帥用自己的經驗,推導了一下。如果派出精銳,用奔射去騷擾漢軍。先不說漢軍可能的反擊,單是現有的戰馬,只怕每次出擊,都會跑死跑廢幾匹。
這些好馬,都是小帥部落裡的優質財富。若是累死了,和連大王也不會為此補償什麼。何必為了和連一個人的好處,讓自己接受這麼大的損失呢?
鮮卑小帥帶著手下的六百名遊牧騎兵,來到漢軍前方兩百步的距離,沒有任何企圖發動衝陣的打算,反而全軍下馬,提起體積巨大的步弓,抽出可以射得更遠的輕箭,準備用弓矢遲滯漢軍。
寫到這裡,必定有人會問,這些鮮卑騎兵,幹嘛要下馬射箭呢?
問這個問題的童鞋,需要去了解一下,騎兵弓與步兵弓在效能上的明顯差異。
騎在馬上射箭,哪怕馬兒不動,射出去的箭,無論是力道,還是準確度,都比步射相差明顯。要是騎在馬上射箭,想要對漢軍造成有效殺傷,必須要逼近到五、六十步的距離以內。否則,只怕騎兵射出去的箭,都落不到漢軍的陣型裡,更別提什麼有效的殺傷力了。
然而,在五、六十步的距離上,漢軍的反擊弓箭,會讓鮮卑騎兵的隊伍,遭受到難以忍受的巨大傷亡。反而是隔著七、八十步的距離,與漢軍步射,雙方的交換比,會比較的好看一些。
但是,鮮卑小帥的打算,並沒有能夠實現。
弓箭遲滯,無效
太行軍的前鋒,是謝遜率領的千人隊。此人雖然年紀輕輕,但是家學淵源,兵法出眾,特別是對鮮卑人的常用戰法,瞭若指掌。能夠在人才輩出的太行軍中,力壓臧霸、典韋、趙雲等人,成為千人隊的隊長,若沒有真材實料,又怎麼可能做得到?
謝遜本部兵馬,不過九百人。這些人對上五六百騎兵,單看聲勢的話,居然還差上一截。可是訓練有素的太行軍,在前進的時候,依然不緊不慢。
對前方那些試圖用弓矢狙擊己方的鮮卑人,端坐在馬上,居中指揮的謝遜,只是派出了一隊五十人的弓弩手前去迎戰。
兩軍交戰,首重弓弩。對於這個道理,太行軍自然極為重視。
在太行山裡窩著的幾年,張狂已經成功的建立了一箇中型弩弓作坊,每年可以生產強弓六百具,硬弩八百具,將將滿足了太行軍的作戰需求。如果單以數量來算,太行軍的人均弓弩裝備量,已經超過了大漢北軍。
當然,在這些弓弩的質量上嘛,那就不能講究太多了。不過,與製作工藝更加簡陋的鮮卑人相比較,太行軍的弓弩,還是有著明顯優勢的。
謝遜的主力,前進速度基本不變。只有被派出去的弓弩手,以小跑前進的方式,逼近到距離鮮卑人百步的距離。
——區區五十人,就想壓制我五百張弓嗎?漢子們,你們也太狂妄了!
鮮卑小帥的心裡,憤憤的想著。只要漢軍再前進一點兒,他就要讓如同暴雨般的箭矢,將這些大膽的漢軍給澆透!
可是,漢軍偏偏就在這個距離停下了。
在這個距離上,即使用的是射程較遠的輕箭,鮮卑人的弓箭,依然基本上射不到。即使少數射程達到的,也不具備什麼殺傷力。眼看對面的漢軍,舉起弩機,整齊的放出一排飛矢,鮮卑人的陣型,立刻就騷動起來。
“噗嗤”、“噗嗤”
幾聲箭頭咬肉的聲音,伴隨著鮮卑人的慘叫聲響起。這一陣射擊,得益於鮮卑人疏散而寬大的陣型,漢軍強弩的命中率並不高。五十支勁箭,只有四、五支命中了目標。
但是,普遍缺少鎧甲,只是以鞣製過的皮衣護體的鮮卑人,在這些力道至少達到五石的強弩面前,顯得是那樣的脆弱。中箭的四人中,除了一個入肉不深,還可以繼續戰鬥之外,其他三人,都變成了無法戰鬥的傷員。
被漢軍這麼當頭一射,不少沉不住氣的鮮卑人,也急吼吼的將手中的長箭射了出去。雖然鮮卑人使用的是射程較遠的輕箭,可是隔著一百步的距離,不用說,自然無法對漢軍造成什麼有效傷害。
兩三百支長箭,紛紛揚揚的落在從六十步到九十步的距離上,彷彿地上突然長出一小片蘆葦來似的。
當然,鮮卑人也並非全然無功而返。一名平素就頗有名望的“射鵰手”,一箭正中一名漢軍的胸口,將那名漢軍士卒嚇了一大跳。
所謂的“射鵰手”,原本是指匈奴人中,射箭最好的大力士。後來,隨著匈奴人對草原的長期統治,其他草原民族,慢慢也借鑑了這種說法。
空中飛鳥,惟雕難射。射鵰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