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節 諸侯洶洶勢【一】
“是誰?是誰讓他們這些膽大妄為的傢伙舉事的?是哪個豎子,竟敢如此構陷我袁氏一族!?”
袁紹的咆哮聲,一直傳到了大堂以外老遠的地方。匆匆趕到的許攸,見到袁紹極為罕見的巨大憤怒,嚇得當場臉色都白了。要知道,袁紹可是以喜怒不形於色而出名的。能夠讓他如此憤怒的事情,絕對是個大麻煩!
還好袁紹氣憤歸氣憤,還沒有憤怒到喪失理智。等許攸、淳于瓊、逢紀等心腹謀臣一一趕到袁紹的住所,袁紹已經勉強控制住自己的情緒,將剛剛收到的訊息,看似平靜的告知許攸等人。
——袁氏有難了!
在場的都是聰明人,一眼就能夠看出,在這場突如其來的州郡大起兵中,汝南袁氏在措手不及之下,將要面臨著什麼樣的打擊。對於董卓這等性情剛烈的武人來說,一旦與他們翻臉,就要做好被刀劍架到脖子上的準備。
每個人都沒有說話的**,而是飛快的開動腦筋,思索應當如何處理這件突如其來的大麻煩,以及麻煩後面的主謀,到底是哪個心思壞透了的傢伙?
沒有人認為這件事,是袁氏自己搞出來的。因為,此事所造成的後果,對袁氏有百害而無一利。袁氏家主袁隗,那是何等老辣多智的前輩,豈會幹出這等魯莽無益之事?
再說了,就連刺殺何進之事,袁紹都沒有故意瞞著在座的幾位,區區起兵反董的“小”事情,袁紹又怎麼可能特意瞞著大家?
對謀臣們來說,這種想法,簡直就是個笑話。
“太傅現在有危險了!這是要將袁氏放到火上去烤啊!策劃此事的人。其心可誅!其心可誅!”
許攸是袁紹身邊的首席智囊,按照慣例,每次討論問題,他都是第一個發言的,這次也不例外。袁紹聽了許攸的這番話,不高興的皺了皺眉頭。說道:
“子遠,這些就不用說了,大家都知道。如今之計,是如何處理這件事情?”
許攸看了看淳于瓊,又看了看逢紀,見兩人都沒有發言的打算,只得硬著頭皮說道:
“這件事表面上看起來對袁氏很不利,可其中卻藏著不小的機遇”
袁紹聽了這話,微微頷首。並不評價。
“雖然劉兗州【劉岱】、孔豫州【孔伷】諸位大吏舉出了三公與太傅的親筆信,以為起事的號召。但以我之見,此信必是假的!想來太傅縱橫朝廷數十年,經歷過當年竇武之變,也在閹豎最囂張的時候一路熬過來,怎麼會因為區區一個董卓入朝,就寫出如此悽切的口氣來?”
一邊說著,許攸一邊又念起在訊息中抄錄的《太傅袁隗與司徒楊彪求援書》:
“‘見逼迫。無以自救,企望義兵。解國患難。’瞧這語氣,以董卓掌握朝政不過數月時間,太傅又威望高著,情形何至於此啊?”
許攸的分析,開啟了眾人的話匣子。
“有理。太傅歷經宦海多年,最擅長的不是與人對抗。而是以柔克剛。董卓身為袁氏故吏,又是被太傅一手扶植上去,朝中事物也多依賴太傅處置,想來還不至於敢對太傅無禮。”
淳于瓊深知內情,這樣評價著袁隗與董卓之間的關係。
“但是。此信雖然是假的,對董卓來說,他此刻只會認為此信為真!畢竟,起事之人中,多有我袁氏故吏在內。這一點,已經讓信件的真假,變得不再重要了。”
說到這裡,許攸向袁紹行了一禮,勸說道:
“本初,太傅之事,務必節哀!”
淳于瓊與逢紀一聽許攸之語,立刻隨之反應過來,也如同許攸那樣,對袁紹行禮道:
“主公務必節哀!”
袁紹當然知道面前的三位智謀之士,話語裡的潛臺詞,是在說什麼。
如今,州郡間的訊息傳來,舉兵之事已成事實。太傅袁隗作為袁氏的家主,必然要為這次舉事負責。
董卓若勝了此局,則袁氏將遭到全面的打壓,不可能再復以往朝中的盛況。董卓依靠手中兵力,在雒陽朝廷裡佔據全面優勢之下,太傅袁隗的下場,當不問可知。
而董卓若在這一戰中失敗,必定會因此而被朝廷誅殺。但是,在朝廷誅殺董卓之前,他依然可以依仗自己在京師的優勢兵力,進行垂死掙扎。被董卓握在手心裡的太傅袁隗,依然難逃董卓的死前反撲。
所以,在場的智謀之士,當然都已經看出來,無論這一次的舉事成敗與否,太傅袁隗都是在劫難逃的。這從另一個側面說明了那封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