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提防。心裡免不了將張狂低看一眼。一群出身黃巾賊的草寇,能夠強到哪裡去?
典韋能夠擊敗顏良,當然武力不俗。臧霸與麴義交過手,按照麴義的評價,當屬於“萬人敵”一級的末座。可那些關羽、趙雲之流,多半也就是自吹自擂出來的。
別的不說。那關羽據說最早是劉備的手下,後來被張狂俘獲而投降的。一個堂堂“萬人敵”,可會輕易的就被一戰而擒?
至於趙雲。那可是張狂的小舅子。光憑這一點,其餘幷州將領就要抬舉他幾分。這廝“萬人敵”的威名,還不知道是怎麼吹出來的呢!
當然,以上評價都是過去式。經歷過丟失半個冀州的大戰過後,袁紹對張狂的部下,有了較為深刻的認識。
典韋陣斬顏良,關羽襲殺文丑,足以說明他們的武力並沒有參雜什麼水分。而趙雲這廝在冀北多次與麴義部交手,成功的擊傷麴義軍團中的頭號猛將張郃,也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萬人敵”。其餘如徐晃、鮑出等人。亦在過去數月當中,紛紛用袁軍將士的屍骨,證明了自身的實力。
事實證明。張狂在認識將才這一塊,當真是慧眼如珠。袁紹即使成功的利用流言,還有冀州豪強之力,將張狂圍困在鉅鹿城中,張狂手下的那些猛將,依然讓袁紹忌憚不已。
而且,幷州軍最讓人討厭的一點,是你根本搞不清他是不是暗中打了埋伏。擁有“點化”之能的張狂,說不定什麼時候,就會給他的敵人一個突然的“驚喜”。袁紹雖然在必要時也會弄險,卻不喜歡意外。因此,他對張狂的忌憚,比對公孫瓚的忌憚還要高出一倍。
哦,對了,公孫瓚已經死了,袁紹已經不用忌憚他了。
“元皓,賊將如何動手的?我軍傷亡幾何?”
袁紹消化了敗仗的結果,開始詢問敗仗的過程。
其實,這一戰單看過程,完全是乏善可呈。由於雙方是為了提升士氣而戰,根本不好玩什麼花樣。呂翔帶著部下,與人數相當的幷州軍,在距離鉅鹿城牆兩百步開外各自列好陣。緊接著,但聽一陣鼓響,兩軍就面對面的發動正面攻擊。
然後,呂翔與敵將大戰三、四個回合,不支被殺,餘眾潰散。呂曠為了替兄長報仇,帶領本部兵馬衝上去,結果同樣戰不三合,也被敵將斬殺。好在敵將兵少,不敢追殺,大半袁軍才得以順利逃回本陣。
袁紹一方計點過後,損失約一百四十人,負傷八十人。這點兒傷亡,對五萬人的大軍來說,當真不算什麼。
但是,此戰過後,袁紹軍中計程車氣受到一定的打擊,不復前些天攻城略地時的高昂。而袁軍的圍城工作,也受到士氣下降的影響,還有幷州軍不時出城干擾,進度變慢了不少。
對於這等局面,完全是技不如人,袁紹也沒有辦法,只得下令加派人手,加緊建設過程。
袁紹下令修建的,是一座攻城營地。
為了防止城內敵軍的無謂襲擾,但凡攻城的一方,絕不會試圖將己方營地直接修築在城池附近。一般來說,距離敵城五里左右,是一個比較好的選擇。這個距離,可以讓敵人出城偷襲時,難度大為增加,確保攻城一方的駐紮安全。
但是,大軍在發起對城池的進攻時,若是直接從己方營地出發的話,對士卒的精神和體力消耗,就會有點兒大。直面敵城,行進在沒有防護的曠野裡,士卒們的精神必須時刻保持緊張,以應對有可能出現的守軍突襲反擊。這對攻城士卒們來說,是一個不大不小的負擔。
為此,攻城一方在正式大舉進攻之前,都會在主要大營前,修建幾個攻城營地。這些攻城營地,通常極為接近敵城,以方便對敵城的監視。
在攻城營地到主營之間,則通常會用簡易的柵欄和壕溝,圍出一條長長的安全通道。行走在柵欄裡,可比行走在曠野裡安全多了。敵人就算要發動突襲,也必須先克服柵欄和壕溝的阻礙。有了這些阻礙,處於行軍狀態的部隊足以及時展開部隊,轉換成戰鬥狀態。這種結果,絕不是突襲者想要面對的。
如此一來,當攻城正式展開時,攻城一方便可以直接從工程營地發動進攻,而無需浪費多餘的時間和精力在路上。
至於敵人會不會乘虛進攻這些攻城營地?
攻城者只會巴不得他們來進攻呢!
自古以來,防禦就比進攻容易。若能夠將守城者引誘到城外來解決,可比強攻防禦森嚴的城池要好多了。所以,對守城者一方來說,反擊敵軍是必要的,但是如何反擊,反擊敵人的什麼地方,卻是一個需要慎之又慎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