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何進提拔,王允被免職以後,未必能夠成功的起復。
由於與張讓有著這份仇怨,所以當年何進想要除去宦官的影響時,才放心的任用王允為河南尹。只是在那時,誰能料到此後的事情,居然會發展的如此之離奇?
沒了依仗的宦官,居然敢於亡命一搏。格殺大將軍何進,而且在大將軍早有防備的情況下,居然還能夠得手。這件事情,讓王允一直都很疑惑。
疑惑歸疑惑,在大將軍何進不幸遇刺以後,王允為了替大將軍報仇。統兵殺起宦官來,自是毫不手軟。後來董卓入京,成功的獨掌朝政,急需有能力的幫手。由於王允同為關西人的身份,董卓對王允頗為青睞,王允感念董卓的信任,便漸漸向董卓靠攏,最終成為董卓最信用的助手。
而在其後董卓與袁氏之間所發生的衝突中,王允作為一個立場偏向中立的朝廷重臣。對雙方的行動看得極為明白。他發現袁紹、袁術之流絲毫不顧朝廷的威信,隨意挑動州郡來反對朝廷,自然是極為不滿意。
畢竟,董卓的行為雖然略顯獨斷跋扈,卻是符合朝廷規矩的。袁紹和袁術等人不按照朝廷的規矩來解決問題,卻擅自妄動刀兵,煩亂天下,豈是朝廷正真的忠臣所為?
因此。王允全力支援董卓的一系列軍事行動,希望能夠用雷霆手段。迅速解決關東的叛軍,就如當年景皇帝【漢武帝之父】時期鎮壓“七國之亂”那樣,快速的讓大漢的局面再次安定下來,最後達成中興之勢。
但是,作為大漢名將的董卓,隨後的一系列政治軍事行動。卻沒有展示出足以平定天下的能力。相反,為了避開敵人的兵鋒,而將都城倉促的遷到長安,使得本就動盪的大漢,變得越發失控。還有董卓讓呂布等人挖掘歷代皇陵之事。更是讓王允心中大大失望。
此後,面對數萬大軍、上萬官吏所帶來的沉重俸祿負擔,董卓也無法解決這個棘手的問題,最終只是同意使用鑄造小錢的方法,掠奪民財了事。如此執政手段,讓王允認定了董卓絕非一個合格的大漢執政。
這些也還罷了。自從董卓在孫堅的緊逼下退回長安,脾氣變得更加暴躁,對朝中的大臣們也越來越缺乏信任。以一個真假未辨的理由就誅殺了前任三公張溫,又以一點點嫌疑便將天下名士何顒、荀攸、鄭泰下獄,董卓這等行為,無一不讓王允等朝廷重臣心驚膽顫。
——如此肆意妄行,飛揚跋扈,哪裡有半分重振大漢的樣子?
本來這些朝臣懾於董卓手中的大軍,敢怒而不敢言。除了私下裡串聯一下,耍耍嘴炮以外,他們也並沒有多少方法。但是,董卓卻自己給暗中潛伏的敵人,製造了一個不是機會的機會。
為了避開那些居心叵測的朝臣,猜疑之心越來越重的董卓,乾脆離開長安,在長安以西百餘里的郿縣建造了一座高大的塢堡,名為“郿塢”,作為董氏家族在司隸的據點和大軍的補給點。
身為朝廷的掌控者,自身居然不呆在權力中心,反而長期在外圍散居。這等做法,絕不是一個合格的政治家該做的。
董卓本人不在長安,就給了其他朝廷重臣活動的好空間。王允見董卓居然長居於郿塢之中而不上朝,當然明白董卓已經沒有了再次統一天下,中興大漢的雄心壯志。董卓的如此情形,對王允這位想要青史留名的大漢忠臣來說,無疑說明董卓已經不值得輔佐了。
出身幷州的王允,可是殺伐果斷的一代英才。既然覺得董卓已經不值得輔佐,便果斷決定,要換一個人執政,嘗試平定天下。而這個人,環顧當今朝廷上下,最合適的人選,當然就是自視甚高的王允自己了
王允是尚書令,可謂是朝中董卓以下的第一人。他一旦起了叛心,很輕鬆就能夠找到大批的同盟。像黃琬、士孫瑞、楊瓚等掌握實權的朝廷大臣,都在一系列的變故之後,對董卓徹底失望。王允只是略一顯露自己推翻董卓的意圖,眾人便紛紛加入。
但是,所謂“秀才造反,三年不成”。這些大臣固然位高權重,由於缺乏實際的兵權,偏偏在誅殺董卓的事情上,效用未必比得上軍中的一個區區校尉。而且,誅殺董卓以後,如何抵擋董卓死黨的反撲,也是一個大問題。
王允一眾人想要的,可不是與董卓同歸於盡的“榮耀”,而是要在董卓死後,實實在在的把握大漢至高權柄,以便於中興大漢。這樣,他們在史書上才有資格留下一個忠義之名,而不是貪圖權柄,相互謀亂的奸佞小人。
關鍵時刻,不得不說,還是王允有辦法。他冒著風險,悄悄孤身潛入一個人的府邸,將自身誅殺董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