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一報還一報,在劉岱身上,還真像是那麼一回事。
兗州刺史劉岱的戰死,讓兗州的戰場局勢,猛然變得岌岌可危起來。
黃巾軍人數雖然極多,不過個體戰鬥力並不算強。張饒、於毒、樓異等人可不是張狂這樣的穿越者,他們對練兵的重視程度不高,也沒有練兵的條件,倒是極為擅長裹脅民眾加入。就算如此,在洶湧的人海面前,官兵一不小心就要吃上一個小虧。
按照兗州已有的兵力來說,擊敗黃巾軍其實並不算多麼困難。偏偏各位州郡大吏互不信賴,總在一塊兒勾心鬥角,讓官兵的戰力優勢沒能得到發揮,才讓黃巾軍撿了一個便宜,圍毆斬殺了刺史劉岱而已。
但是,劉岱的戰死,卻為兗州大吏們統一軍事指揮權,創造了一個不錯的機會。(未完待續。。)
ps: ps:1此處史料,來自於《三國志》對於界橋之戰的介紹。在本文中,設定因為張狂的作為,界橋之戰地點發生了變動,但武垣之戰的發生,算是歷史慣性的一種延續。
故事寫到這裡,將漸漸脫離歷史記載的大綱。這等憑空推演,實在是有些傷腦細胞。
第70節 曹操平黃巾
從當今大漢的政治陣營劃分來算,以刺史劉岱與袁紹之間的關係,兗州可以看做屬於袁紹的陣營。但是,那些老資格、實力強的兗州各郡大吏,例如張邈、鮑信等人,卻並不願意聽從一個從別處空降下來的刺史的命令。劉岱的死,充分的說明了這一點。
可是,即使劉岱戰死了,袁紹的影響力在兗州依然不小。雖然袁術也很想插手兗州事物,但在沒有消滅或者打敗劉表之前,袁術暫時無法將關注的重點放到兗州來。如果不想與佔據了大半個冀州的袁紹翻臉,張邈、鮑信等人就必須在新刺史的任命上,給袁紹一個面子。所以,新任的兗州刺史,也必須是袁紹一方的人。
此外,新任刺史必須要能夠立刻上任,還必須能力卓越,可以有效的指揮各郡聯軍對抗黃巾。黃巾軍就在跟前,聲勢不小。軍中的將士們,可不會理會各郡大吏間的種種齷蹉和暗謀。由於兗州刺史的陣亡,底層將士計程車氣可是大受影響。如果兗州軍依然如同現在那樣,一盤散沙、各自為戰的話,怕是難免最終敗亡一條路。
同時符合如此多條件的人,在天下間都並不多。可是如今在兗州的大軍當中,卻偏偏有那麼一位。這位最好的人選便是:
——曹操。
曹操是袁紹的親信小弟,本身出身於譙縣曹氏一門,父親曹嵩擔任過三公,可謂是名門世家子弟。他在兗州當過地方官,而且與兗州的諸多州郡大吏私下裡關係良好。特別是張邈、鮑信二人,對曹操的才能更是推崇備至。
雖然張邈很想自己坐上兗州刺史的寶座,卻也知道有袁紹的反對,這件事是不現實的。而且。以張邈的軍事才能,連他自己都沒有信心能夠擊敗黃巾軍,安定兗州的局勢。於是他退而求其次,當曹操手下的兵曹掾陳宮前來遊說張邈時,張邈便很乾脆的答應,一齊推舉曹操出任兗州刺史。
至於鮑信。他的軍事能力是夠了。但在兗州士人當中,熱衷武事的鮑信,可不是一個有威望的州刺史人選。以鮑信的出身,大半的兗州士人都不會對他表示臣服。鮑信本人也知道這一點,根本就沒有考慮自己上位的可能性,而是全力支援曹操上臺。
如此一來,有了張邈、鮑信這兩位兵力強大的州郡大吏強力支援,原來從屬於劉岱的治中、別駕等大吏也表示贊成,曹操終於順理成章的成為了兗州刺史。對曹操而言。成為兗州刺史,不但讓他得到了充足的地盤和發展空間,還有一個特別的效果。那就是:
曹操終於從袁紹的手下獨立出來,成為地位相對平等的盟友。
袁紹對曹操的上任,可謂是有喜有憂。喜的是自己人曹操擔任兗州刺史,避免了兗州倒向袁術一方。至於憂的,則是曹操的刺史之位並非來自袁紹的任命,而是兗州大吏的私自推舉。憑藉這一點。自此以後,曹操便有資格在某些問題上。對袁紹說“不”了。
對於後一點,許攸是看得最清楚的。他對袁紹說道:
“今孟德展足,如魚入大海,自在遨遊,不復為人所束矣!”
聽了許攸的評價,袁紹微微一笑。不做表示。隨後,他便以車騎將軍的名義,從對抗公孫瓚軍的前線大帳裡,發出一封公文,恭祝曹操成為兗州刺史。
曹操升了官。這是好事。但是,他這個刺史能不能繼續幹下去,還是要取決於接下來對黃巾的戰事結果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