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戒雷達部署在地面,受地球曲率限制在探測範圍有限、虛警率高、無法及時發現目標等弊端,但是能夠識別目標、對目標進行精確定位、測量目標飛行彈道等戰略預警衛星不具備的能力。
完善的“戰略預警系統”需要兩套體系有效配合。
一般情況下略預警衛星首先發出警報,然後由戰略警戒雷達對目標進行跟蹤定位。
因為日本距離共和國太近以兩套體系均能發揮作用。
為了更加精確的測量目標飛行彈道,還需要透過“戰術警戒系統”加以補償。
“戰術警戒系統”一般是攜帶遠端探測雷達與高精度光學儀器的大型飛機作戰性質類似與KZ…119這類戰場指揮機,在敵國附近空域巡邏,能夠及時發現數百千米、乃至上千千米範圍內發射升空的彈道導彈。
共和國的“戰術警戒系統”正是以Y15B運輸機為載體的ZS…1CC型遠端警戒機。
戰爭開始後,至少有ZS-1C在日本海上空巡邏,另外還有2ZS…1在東海上空巡邏。在飛行高度為15000米的時候,其攜帶的遠端探測雷達能夠發現1200千米外的彈道導彈,高精度光學探測儀則能對8C0千米內的導彈進行精確定位,並且根據導彈的升空彈道大致推算出導彈的攻擊區域。利用高容量戰術資料鏈,ZS…1CC能將獲得的戰術資訊以最快的速度傳送給附近的攔截部隊。
在防禦彈道導彈的作戰過程中,時間就是一切。
S…1CC發現12枚升空的彈道導彈,相關資料立即傳送給正在日本還上空執行戰備巡邏任務的“空基鐳射攔截系統”,準確的說,是DL…1B型鐳射攔截武器系統載機。
DL…1B仍然以Y…15為載機,主戰裝備是一套“百兆瓦級自由電子電能鐳射器”。該鐳射器的峰值輸出功率超過180兆瓦,由8
蓄電池做直接電源,24~:複合蓄電池與2臺變裝置作為備用電源,如果有必要,還能用為載機提供飛行電能的8級複合蓄電池為鐳射器提供電能。在不使用載機電能的情況下,能夠在第一輪攔截中對付目標,在15鍾之後對付另外目標。輔助裝置是1臺“同頻段指示鐳射器”、1套安裝在載機前機身左右兩側的高精度相控陣定位雷達、1套安裝在載機頭部駕駛艙後上方的紅外/紫外光學探測系統、1套鐳射資料蒐集系統、1套安裝在載機尾部的遠端氣象雷達、以及數十套通訊與資訊處理系統。整個作戰系統的核心是1臺運算能力達到每秒萬萬億次的神經網路計算機,以及1臺作為備用系統的電子計算機。主要是氣象雷達需要極為強大的計算能力以才配備了價格昂貴的神經網路計算機。
可以說強大的資訊處理能力正是DL…1B與DL…11A的根本區別。
接到ZS…1CC的戰術資訊,DL1B立即進入戰鬥狀態。
先由定位雷達對目標進行大致定位,由光學探測系統蒐集目標的輻射特徵、確定鐳射照射點,隨後由氣象雷達蒐集“光徑”的氣象資料、確定所需的照射功率與照射角度;主戰鐳射器啟動前,指示鐳射器對目標進行照射,由鐳射資料蒐集系統對反射回來的鐳射進行分析,確認鐳射照射點的準確性;確認照射點完全吻合之後主戰鐳射器啟動,向目標發射高能鐳射束,利用鐳射聚焦產生的高溫燒穿導彈彈體,使導彈偏離飛行彈道或者摧毀導彈的戰鬥部與推進發動機,達到摧毀導彈的目的。
當導彈處於助推上升階段的時候主要照射導彈的推進燃料段,摧毀導彈的推進系統。
看上去,這套作過程非常複雜;實際上,在作戰使用中並不複雜,整個作戰過程以毫秒計算時間。
僅僅用了15,在第一巡邏上執行戰備任務的5DL…1B就發起了攻擊。
大約5之後第二巡邏點北部空域執行戰備任務的2DL…1B投入戰鬥。
第一束高能鐳射射中先升空的那枚X…2型彈道導彈的固體燃料段時,距離日本導彈升空僅有25!
時彈還處於垂直上升階段。
就是說,X…2型彈道導彈還在日本本土上空有離開大氣層!
因只需要攔截12個目標,每架DL…1BB只需要進行2次攔截以D1B上的指揮官均選擇了最大發射功率。當時日本海上空晴空萬里,氣象條件為“優”。在此情況下,只需要持續照射7秒,就能燒穿導彈彈體,引燃內部的固體燃料!
攔截第一個目標的時候,所有參戰的DL…1B利用戰術資料鏈交換攔截資訊,並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