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系統對技術地要求超過了所有軍事系統。別說共和國。美國在建設“國家導彈防禦系統”時。也是以技術進步與積累速度為依據。確定建設週期。
加快建設速度。不但需要追加投入。還得看能否及時解決技術問題。
以空基鐳射攔截系統為例。除了鐳射攔截器之外。還要解決載機、探測、甄別、追蹤、瞄準等等難以在一時半會之間解決地技術難題。按照原先計劃。空基鐳射攔截系統地正式服役時間在2035年之後。即便在重新制定計劃之後將服役時間提前到了2027年。也無法達到此時提出地新要求。
雖然空基鐳射攔截系統是國家戰略防禦系統中研製難度最大地一個。但是其意義與實戰能力最為強大。是國家戰略防禦系統地中堅力量。
美國在“國家導彈防禦系統”地方向上徘徊了好幾年,最終還是把重點放在了ABL上。
只有能夠前沿部署,在境外、甚至敵國上空攔截包括戰略彈道導彈、巡航導彈的空基鐳射攔截系統才能從根本上確保本土不遭受戰略武器的打擊。
對共和國來說,這個問題更加突出,因為共和國的地緣遠不如美國。
美國東有大西洋、西有太平洋,南北兩端的鄰國都沒有威脅,除了有能力到美國近海發射導彈的戰略核潛艇之外,任何國家的戰略武器都要飛行數千、甚至上萬千米才能打擊美國本土目標。
共和國沒有這個優勢,身邊就有好幾個“惡鄰”。
不管是對付日本、還是提防朝鮮、警惕印度、防範俄羅斯,共和國都得把國家戰略防禦系統的重點放在“初始階段”,也就是在敵國發射導彈之後立即進行攔截,而不是等到導彈進入外太空、到達共和國本土上空之後再進行攔截。
以此為目標,空基鐳射攔截系統成為首選,其次是海基導彈攔截系統,最後才是陸基導彈攔截系統。
介紹完已經取得地成果,以及發展目標,顧衛民提出了新的建設方案。
除了加大空基鐳射攔截系統的研製投入、提前採購8到16架載機、力爭在2024年初完成樣機實驗、在20
製造出8到16~套系統、在共和國東北與東面兩個戰略完成基礎建設之外,必須提高對海基導彈攔截系統的投入,力爭在2024年之前讓8巡洋艦與驅逐艦具備導彈攔截能力,在日本海與東海北部海域各部署戰艦,填補空基鐳射攔截系統的漏洞。
因為主要針對來自日本地威脅,所以陸基導彈攔截系統的發展速度可以適當放緩。
“關鍵是我們有沒有能力在202之前完成初步建設工作。”趙潤東敲了敲桌子,把目光投向了潘雲生。
“我們蒐集了相關資料。”潘雲生介紹情況地時候,劉曉賓將準備好的資料分發給了參會人員。“空基鐳射攔截系統地能源供應問題已經得到解決,去年年初進行的地面試驗成功摧毀了報廢遙感衛星上地光學裝置。該實驗也證明了目標搜尋與跟蹤技術的可靠性,今年底將進行一次難度更大的實驗,以確定搜尋與跟蹤系統地效能。亟待解決的是目標甄別與瞄準系統上存在的問題。前者需要高解析度紅外與紫外成相系統,還需要相關的計算機數學模型與分析軟體;後者需要解決鐳射在大氣層內傳輸時受到地干擾,以及持續跟蹤目標所需的相關技術。”
“具體情況如何?”彭茂邦問了一句。
“比我們預期的理想一點,只是難度不容低估。”潘雲生拿起了放在桌上地香菸,“即便加大投入,因為難以在找到更多的相關科研人員,研製進度也有可能滯後。以我的判斷,能在2024年底完成測試就非常不錯了。”
“也就是說,要到2025年下半年才能形成實戰能力?”
潘雲生點了點頭,沒再多說什麼。
對於潘雲生的分析,沒人持懷態度。軍情局是軍事科研工作的主管部門之一,一直負責掌握最高階別的軍事技術。潘雲生在這一行幹了幾十年,就算不是學技術出身,也算得上是軍事技術界的權威。
“果真如此,我們就得想辦法解決問題。”趙潤東揉了揉額頭,說道,“日本有足夠的能力在三年內完成導彈與彈頭小型化工作,生產數百枚核彈頭與上百件運載工具,甚至有能力建成戰略核潛艇。如果我們不能在三年內初步建成國家戰略防禦系統,在東北亞地區與亞太地區地活動將受到巨大限制,甚至不得不承認日本的大國地位。”
“如果解決不了呢?”顧衛民問了一句。
趙潤東苦笑了一下,朝潘雲生看了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