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人看來,自從裴承毅成為國家副元之後,顏靖宇就很少過問國防安全事務,似乎把所有相關工作都丟給了裴承毅,自己去安心展經濟。實際情況並非如此。在口年之後,顏靖宇把精力放在了兩件事情上,一是前面提到的政治改革,另外一件就是備受全國民眾關注的遷都問題。
相對而言,後者更加緊迫。
眾所周知,在力四隻的時候,共和國就訂下了積極備戰的基本戰略。
制訂這個戰略的時候,共和國的領導人必須考慮一件事情,那就是作為都的北京有沒有能力在全面戰爭期間承擔起都的職責。不是說北京的地理位置不夠好,畢竟在眾多戰略武器面前,地理位置對安全產生的影響微乎其微。也不是說北京的戰略防禦力度不夠。共和國的國家戰略防禦系統最初就是圍繞著北京修建的,部署在東北、華北與河套地區的三個攔截指揮中心都在保護北京。影響北京作為戰時都的不是別的因素,而是北京過於龐大的人口基數。
要知道,在全面戰爭中,交戰雙方基本上可以說是無所不用其極。
暫且不說美國有沒有制訂專門令對共和國國內矛盾的戰爭計劃,早在四隻,也就是第二次英阿馬島戰爭爆前,時任國家元的王元慶就指示當時的軍情局長李存勳,制定一份專門針對美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