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水量相近,基本戰術指標,比如航、續航力等都比較接近。所以共和國海軍與美國海軍都很少設計兩種大型戰艦,而是在同一個艦體上,根據不同的作戰需求搭配不同的作戰武器來實現不同的作戰用途。實際上,早在力世紀,美國海軍的“斯普魯恩斯”級驅逐艦與“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用的就是同一艦體。不同的是,美國海軍喜歡在驅逐艦的基礎上做放大設計,而共和國海軍則喜歡在巡洋艦的基礎上做縮小設計。雖然這兩種設計說不上誰好誰壞。但是也能由此看出雙方的側重並不一樣。不管怎麼說。大一些的艦體總能為戰艦提供更全面的作戰能力,而成本相應也要高一些。由此就看得出來。共和國海軍一直將美國海軍當成對手,從基礎建設上就以打敗美國海軍為目的,所以不惜付出更高的成本也要提高戰艦的戰鬥力。在很長的一段時期內。美國海軍卻沒有將共和國海軍當成對手,也就沒有把效能放在設計的要位置上,而是更加註重效費比。
與巡洋艦相比,驅逐艦的另外一個特色就是數量多得多。
“秦嶺”級分成3批,前前後後總共也就建造了力多艘,同一個時代的“太湖”級驅逐艦則建造了的多艘,幾乎是“秦嶺”級的3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