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看,雖然杜奇威不一定知道裴承毅會以攻打馬拉蒂亞來結束北口曉淺七的大規模作戰行動。但是他肖擔心裴承毅會派盅廓敗入塗奔襲安卡拉。而馬拉蒂亞又走進軍安卡拉的必經之地。由此可見,杜奇威很有可能歪打正著,把馬拉蒂亞當成了決戰的主戰場。
如果不是袁晨皓打亂了進攻節奏,後果將很難設想。
想明白這一點之後,裴承毅不得不承認,還是前線指揮官清楚戰場上的情況。
不是說裴承毅的能力不如袁晨皓,而是他身在後方,只能透過前線指揮部與各作戰部隊反饋回來的資訊瞭解戰場局勢,無法直觀的瞭解戰況,也就無法像前線指揮官那樣對戰局做出準確判斷。
袁晨皓不缺乏指揮大規模戰爭的經驗,也就有能力看出戰場上的問題。
由此可以斷定,決定強攻迪亞巴克爾之前,袁晨皓不但猜出了裴承毅的意圖。還摸透了杜奇威的心思。雖然以他的身份,可以直接向裴承毅提出建議。讓總指揮修改戰術,但是他沒有這麼做,而是利用了裴承毅的指揮風格改變了戰局走向。顯然,袁晨皓是一個很有心機的人,也是一個很懂得人情世故的人。如果他戳破了裴承毅的戰術企圖,總指揮的顏面往哪裡放呢?
萬幸的是。裴承毅已經知道袁晨皓是個很有心機的人。
客觀的講。放棄突擊馬拉蒂亞不見得是壞事。
隨著強攻迪亞巴克爾的行動取得進展,即美軍開始向西突圍,“由東向西”的進攻行動已經全面展開。雖然在這個時候把第六戰鬥單位投入戰場的意義並不明顯,畢竟在托羅斯山脈南面的高原上,根本容納不了3個戰鬥單位,但是透過持續不斷,而且強大有力的地面進攻,仍然能夠取得最終的勝利。
可以說。這是非常穩妥的戰術。
按照楊少勇提交的評估報告,只要第一戰鬥單位與第十戰鬥單位的狀態保持下去。咬住美軍的突圍部隊,就能在出小時之內把戰線推進到錫韋雷克附近。雖然這會導致戰線過於漫長,將寬大的側翼暴露在了敵人面前,但是美軍的主力全在正面方向上,所以可以用兩伊軍隊守住北面防線打手 或者在托羅斯山區內動有限的戰術進攻來牽制土軍,讓第一戰鬥單位或者第十戰鬥單個向南轉移,掃蕩阿塔圖爾克水庫南面的地區,到達幼拉底河西岸之後再轉向北上。也就是說,2個戰鬥單個足以承擔起該方向上的全部作戰任務,可以把第六戰鬥單位派往別的
場。
母著置疑。這給了裴承毅更多的選擇。
以當時的情況來看,最需要增援的肯定不是袁晨皓那邊。
事實上。西部戰場上,以及南方戰線上都需要增援。因為第七戰鬥單位最快也要到佔日才能趕到,所以如何合理有效的利用第六戰鬥單位,關係到了整場戰爭的成敗。說得更直接一點,不管把第六戰鬥單位派往哪個方向,那個方向上就能確保不敗。
在袁晨皓能夠開啟局面的情況下,確保另外一個方向上不敗,就能確保整場戰爭不敗。
裴承毅沒有猶豫,看完楊少勇的評估報告後就聯絡了袁晨皓,讓他在迪亞巴克爾的西面留出一道缺口,讓美軍向西突圍,然後安排第一戰鬥單位的突擊部隊咬住美軍,絕不能讓美軍順利撤到錫韋雷克。
雖然裴承毅沒有說得太直接,但是袁晨皓一下就聽出了他的意思,即利用撤退的美軍沖垮錫韋雷克的防線,讓網剛抵達該地的第剛突擊師的突擊旅來不及構築防線,從而一舉拿下這座非常重要的城市,把戰線再向西推進上百千米。當然,袁晨皓也清楚。在快推進的同時,必須保護好側翼防線,絕不能讓敵人從側翼取得突破,因此得讓兩伊軍隊在側翼投入戰鬥。
袁晨皓開始調整部署的時候,裴承毅跟蘇勁輝通了電話。
目的只有一個,瞭解南方戰線上的情況,以及有沒有必要立即提供增援。
由此可見。裴承毅仍然不打算在南方戰線上有所作為。蘇勁輝也不是笨蛋,一下就搞清楚了裴承毅的意思。因為第七戰鬥單位在佔日就能到達,所以蘇勁輝沒有提出讓第六戰鬥單位增援南方戰線的要求,只是希望能夠儘快為第二戰鬥單位與第九戰鬥單位提供補充兵力。在談到南方戰線上的作戰行動時,蘇勁輝還提到了一點。即在戰爭結束之前,應該讓戰局儘量處於某種可以控制的狀態,而不是為了北方戰線上的勝利,完全放棄南方戰線,甚至不應該承受不必要的失敗。
裴承毅非常清楚蘇勁輝的意思,也保證會在戰爭結束前在南方戰線上來取行動。
安排好這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