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爭取主動權。
問題是,俄羅斯是主要打擊物件嗎?前面已經提到了,真正決定歐亞大陸局面的不是俄羅斯,而是中東。如此一來,就算共和**隊在大陸戰場上攻城拔寨,把俄羅斯打得一敗塗地,也很難彌補在中東戰場受到損失。甚至可以說,即便美軍只在中東戰場上取得了非常有限的勝利,也足以彌補在俄羅斯的損失。 由此可見,增兵俄羅斯不是爭取主動權,而是在迴避問題。
不管怎麼說,裴承毅絕對不是迴避問題的人。
可以說,這也是最讓人想不通的地方。
如果不是裴承毅的才能擺在那裡,而且袁晨皓並沒反對這一戰略調整,恐怕很多將領都會認為元犯了錯誤,甚至會因此導致共和國的決策層出現嚴重分歧。
反過來看,裴承毅的這一反常舉動。也讓杜奇威大惑不解。
要知道,杜棄威絕對不會低估裴承毅的能力,也就沒有理由相信,裴承毅會犯這樣的低階錯誤。更重要的是,在做戰略”殆兇時候。杜奇威肯定會留上一應付隨時可能出現況。
根據戰後獲取的一些資料,在增兵俄羅斯之前,也就是6月初,美國已經完成了第一階段的戰爭動員,其中美國陸軍的動員兵力高達團萬。雖然比計 的少了匆萬主要是陸戰隊擁有更高的優先權,但是算上戰前保有的兵力,以及屬於預備役的國民警衛隊,美國陸軍的總兵力也已過勁萬。如果從絕對數量來看,美國陸軍還不如伊朗陸軍同期伊朗陸軍的總兵力過了勁萬,可是按照戰鬥力計算,美國陸軍僅次於共和國陸軍,是世界上第二強大的地面部隊。更重要的是,美國周邊沒有陸上強國,甚至沒有敵對國,也就沒有必要在本土保留一支強大的正規軍美國陸軍擴充的時候,國民警衛隊也在動員;而且按照美國法律,正規軍無權在國內行動,只有具有民兵性質的國民警衛隊才能在本土執行維護治安在內的各項任務。也就是說,美國陸軍的如萬軍隊全部可以用在境外戰場上。事實上,到這個時候,美國派駐境外的地面部隊只有;力萬,除掉陸戰隊,美國陸軍的駐外部隊實際上連四萬都沒有。也就是說,美國陸軍還有大約四萬可以動用的作戰部隊。而且這些部隊已經完成了基本練,具有基本戰鬥力。
哪怕這百萬大軍的經驗非常有限,因為擁有夫量先進武器,戰鬥力也不容小覷。
實事求是的講,杜奇威確實留了一手。而且對戰局的預測非常悲觀。不然也不會留下如此多的戰略預備隊。考慮到美國的強大海運力量早在田年,美國就立法,規定所有屬於美國企業所有的船隻都得在國內、或者指定的盟國註冊,並且與聯邦政府簽署相關的徵召合同。到戰爭爆前,美國已經是僅次於共和國的,全球第二大商船擁有國。戰時可以動員的運輸船隻多達烈口艘。更重要的是,美國還在田年的時候出臺了一份旨在幫助造船業復興的法案,即以政府補貼的方式。鼓勵企業興建造船廠,並且為所有在美國本土建造的船隻提供高額財政補貼。到戰爭爆的時候,美國的年造穿能力已經過引乙噸。當然。實際造船量遠遠沒有這麼多,向包括俄羅斯與中東在內的前線運送幾十萬地面部隊。肯定不是什麼難事,不然美國陸軍也不可能在不到2個月的時間內,將刃多萬官兵與配套的武器裝備送到俄羅斯。
從這也看得出來,杜奇威從未小看裴承毅,更沒有低估共和**隊的戰鬥力。 在所有人都認為裴承毅在出昏招的時候,恐怕杜奇威也不會失去理智。正是如此,杜奇威將原本計劃在7月底動的戰略進攻行動延遲到了8月初,想在摸清楚情況,也就弄明白裴承毅的真實意圖之後再做出如此重大的戰略決策。結果是,到了8月2日,也就是杜奇威計劃起戰略進攻前的第三天,年過刃的蘇勁輝上將到達葉卡捷琳娜堡,正式以方面司令的身份主持北緯鈣度以北地區的作戰行動兩個方面戰場的實際界線不是一條直線,而是基本上以莫斯科為中心向東延伸,因此這條界線也被稱為“莫斯科線”。這下。連杜奇威都有點迷糊了,裴承毅難道大選犧牲中東地區?
當然,這也不是沒有可能的事情。
問題是,裴承毅敢於犧牲中東地區,就愕具備一個前提條件。
正是如此,在蘇勁輝到達葉卡捷琳娜堡的當天,杜奇威就派國務卿去了倫敦,以總統特使的身份,透過英國相,在集盟內部約見法德意等大陸國家的領導人,並且向這幾個與共和國親善的國家傳達了一份非常重要的資訊。
不用猜,杜奇威送給歐洲國家的資訊,肯定對共和國沒有好處。
從當時的情況看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