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可見,艦隊沒有主動進攻,反映出的是作戰能力匿乏的本質性
題。
馬爾地夫海戰中,共和國艦隊與美國艦隊都暴露出了攻擊能力匿乏的問題,特別是在印度洋艦隊與美國艦隊的對決中,即便掌握了主動權。而且全力發起攻擊,也沒能給予美國艦隊毀滅性的打擊。當然,美國艦隊拼命發起的反擊甚至沒有對印度洋艦隊構成威脅。種種情況都證明,在強大的艦隊防禦系統、特別是由能量武器與強制電磁干擾系統組成的軟硬結合的末段防禦系統,幾乎能讓所有精確反艦彈藥失去用武之地。再往前看的話,在中美宣戰前爆發的那兩場海戰也證明了這個問題,即在常規海戰中,以艦載航空兵為主要打擊力量的進攻戰術已經難以奏效,急需更有效的制海力量。
當然,更有效的制海辦量不是沒有,只是還沒有被雙方完全接納。
同樣在馬爾地夫海戰中,南海艦隊就證明射程超過8四千米的大口徑螺旋電磁炮是可靠的制海武器。雖然在實戰應用中,電磁炮仍然存在很多問題,比如射程不夠遠,以及攻擊手段與戰術比較單一等等,但是誰也不能否認,在這場規模宏大的海戰中。如果沒有南海艦隊的那輪炮擊,共和國海軍很有可能空手而歸。
可以說,共和國海軍已經認識到了電磁炮在制海行戰中的地位。
不可否認,美國海軍也痛定思痛。認識到了電磁炮的威力。
這一點,從雙方的作戰部署中就看得出來。
登陸戰役開始後,共和國海軍第一艦隊主動靠近了馬里亞納群島,隨後將護航戰艦分成兩支編隊,一支編隊掩護航母,另外一支編隊則掩護南下的火力支援艦隊,兩支編隊交替南下,以確保及時補充彈藥(在掩護航母的時候進行彈藥補給)。
根據共和國海軍的作戰記錄,在塞班島登陸作戰中,護航編隊承擔了大約三成的炮擊任務。因為戰艦上擁有更加完備的火控系統,不但炮擊準確性要高得多,反應速度也要快得多。所以護航編隊承擔的都是難度較大的支援任務,比如為陸戰隊提供勁米以內的近距離炮火支援。由此可見,共和國海軍主力艦認為登陸作戰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與之相反,美國海軍的行動更加保守。
塞班島登陸戰打響的時候,美國海軍的第五艦隊與第七艦隊仍然在戰場外面活動,其中第五艦隊在馬紹爾群島北部海域、第七艦隊在密克羅尼西亞的莫特洛克群島,兩者與塞班島的距離郗超過了四千米。更重要的是,美國海軍沒有火力支援艦隊,而且協同作戰的海上基地均在艦隊後方,所以兩支美軍艦隊沒有向前線派遣執行炮擊任務的護航編隊。也就沒有為島上的守軍提供遠端炮火支援。根據美國海軍的作戰記錄,塞班島淪陷前,島上的陸戰隊多次要求艦隊提供火力支援,而艦隊只出動了航空兵,而沒有為守軍提供更加有效的炮火支援。
可以說,沒有艦隊的炮火支援是塞班島陷落的一大原因。
問題是,不能因此把責任歸咎到美國海軍身上。戰爭爆發的時候。美國海軍的大口徑螺旋電磁炮還在進行定型測試,沒有大批次生產。也就是說,塞班島登陸戰打響的時候,美國海軍各主力戰艦上裝備的仍然是相對落後的軌道電磁炮,而不是能夠與共和國海軍抗衡的螺旋電磁炮。暫且不說胸磅炮彈的威力比鈞千克炮彈差了多少,光是射程上的差距就足以讓美軍艦隊指揮官三思而後行。以當時的情況如果進行艦隊間的炮戰,即便美軍戰艦全部使用火箭增程彈(之前提到過。火箭增程彈的精度與威力都比普通炮彈差得多),共和國戰艦則使用普通炮彈,兩者也有大約勁千米的射程差距。對於航行速度為力節的戰艦來說,勁千米大約需要航行;個半小時,而共和國海軍的任何一艘戰艦均能在;個小時內打光彈藥庫裡的所有炮彈。也就是說,就算美國戰艦命大福大,能夠避開所有砸來的炮彈,也沒有機會用艦炮轟擊共和國的戰艦。
,可
當然,美軍可以出動航宴兵。共和國艦隊也可以出動航空兵。
只不過,在航空兵的對海打擊效能非常有限的情況下,即便雙方的艦載航空兵都傾巢而出,最後也有可能以艦炮決勝負。
總而言之,在唯一有效的制海武器的效能不如對手的時候,躲遠一點總沒錯。
從上面的分析來看,因為沒有合適的制海武器,所以在海戰中,交戰雙方的主力艦隊都處於與本質脫節的尷尬境地,即作為主要制海力量的艦隊卻無法承擔起作戰職能、即奪取制海權,因此作戰使用不明確,在戰場上找不到合適的位置,也就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