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外出征戰,也必有駐軍事宜的臨時處置措施。”
王摶思索了一下,有些遲疑:“南衙兵力雄厚,接近十四萬之巨,而鳳閣鸞臺所行的,卻是輪流執筆制度,大王在時自然無妨,若然大王不在長安,南衙諸相又難說是一體同心,倘若胡亂排程,卻該如何是好?”
李曜答道:“南衙十二衛將會分散駐紮各地,若無孤王調令,則除非長安有被外敵攻陷之虞,否則南衙諸衛不得調入京畿道。至於在外駐紮之時的調動,若無孤王調令,則須有半數以上同平章事附議署名,其調令方能生效。”
李巨川問道:“大王的意思是,北衙常駐京畿道,南衙分佈各地?”
李曜點頭表示肯定,但補充了一句:“北衙駐地,除京畿道之外,鄜坊、金商兩處也是”。
李巨川便又問:“那南衙十二衛的具體駐紮地,大王可已決定?”
“大體已經考慮過了。”李曜道:“蜀地方面,成都、梓州、遂州、渝州、夔州、峽州、瀘州、利州各駐一衛,蜀地以北、關中以南,則興元、鳳翔、商州各駐一衛,還有一衛,自然仍是放在齊地王師範那兒,給朱溫找點麻煩。”按照李曜的這個駐軍安排,十二衛裡面有三分之二駐紮在蜀地,這也是因為蜀地剛剛平定,不得不駐紮重兵,至於漢中和鳳翔,雖然平定時間也不久,但畢竟離關中近,有四個衛駐紮,足夠彈壓任何可能的麻煩了。
李巨川嘆道:“三十多萬大軍,看似龐大,一旦分散到如此大的地面,卻也頗為吃緊。想當初李茂貞、王建均有十幾二十萬大軍,如今被朝廷拿下之後,地面還是那麼大的地面,兵力卻只勉強剩個三分之一,也難怪說到底,還是兵力不足。”
李曜卻不同意,搖頭道:“你只看到蜀地和關南兵力減少,卻未看見關中和河中兵力頗有富餘。按照孤方才的安排,關中包括鄜坊,有兵十一萬餘,河中仍有八萬餘兵,如此便有二十萬,也不少了。至於為何這般安排,只是因為蜀地和關南,乃是朝廷腹心之地,不比關中、河中,須得應對朱溫等藩鎮威脅,自然無需太多兵力。畢竟,蜀地只有東面勉強算是威脅,但趙匡凝絕無膽量來捋孤王虎鬚,而南邊的南詔、西邊的吐蕃,如今都自顧不暇,是以兩川無須大軍鎮守,這八個衛放在蜀地,只是以備萬一。而關中、河中兵力充足,則是為了對朱溫等藩鎮保持壓力,須得留出足夠的機動兵力罷了。”
三人又對具體的駐紮安排做了一番商議,才談到李曜打算北上太原為李克用祝壽之事,對此李巨川頗有些不樂意,他道:“此番大王欲往太原一行,某以為實在無此必要。鳳翔、興元以及兩川俱是新定,正要保持彈壓之勢,以免有心有不甘者趁機作亂,而且此番大王對全軍做了如此大的調整,也該坐鎮長安,以策萬全。如今只是因為晉王一封書信,便扔下手頭如此多大事前去拜壽,且不說這壽筵是不是鴻門宴,單說耗費的時間巨大,就顯得極不妥當。晉王也是朝廷之臣,當為朝廷多多分憂才是,怎能這般”
王摶也道:“如今局勢已然明朗,大王兵雄天下已是遮都遮不住了,此番怕就怕晉王受人蠱惑,大王此去就未免有些兇險了。”
李曜沉默了片刻,才緩緩道:“你等也不必過於擔心,孤雖然不肯忘恩負義,但正所謂慈不掌兵,孤在太原,也並非全無安排。”他頓了一頓,似乎微微猶豫了一下,才嘆息一聲,微微搖頭道:“至少,孤有足夠自保之力,若是要走,沒有誰能留得住孤。”
王摶與李巨川對視了一眼,都彷彿在對方眼中看到了一句“果然如此”,然後便聽見李巨川忽然問道:“聽說,晉王頭上有創,近年來不時發作,如今似乎是偏頭痛了?”
李曜點了點頭:“根據孤得到的訊息,恐怕的確如此。”
“聽說”李巨川眼珠一轉:“偏頭痛須得忌酒和食用各種內臟。”
“嗯?”李曜微微意外,搖了搖頭:“孤對醫學無甚瞭解,這事兒恐怕王相公比較清楚。”說著就朝王摶望去。
王摶點了點頭,道:“大多數偏頭痛有此忌諱,除此之外,乳酪也是忌口之一,不過某不曾問診晉王,卻也不敢妄下定論。”
李巨川笑了笑,若有所思地喃喃道:“原來如此。”又道:“某還聽聞,晉王好強得很,一直不肯為此就醫?”
李曜詫異道:“下己,你對晉王的瞭解,倒真是有些出乎孤的預料了。”
李巨川心中一驚,暗道:“秦王精明,我要再問下去,只怕便要露出馬腳了。”當下乾笑道:“都是道聽途說,道聽途說而已。”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