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錯誤思想初探
天抽寶劍,把汝裁為三截“
:“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
,這些詩句讀來真令人神往歎服。
應該說,偉大的革命家,不論馬克思或者列寧,也都有著浪漫主義的氣質。不然怎麼能睥睨一世,在舊世界看見了新世界,並且為建立新世界而奮鬥呢?浪漫主義氣質同革命事業可以相容,有時會相得益彰的。一首“北國風光”的《沁園春》,曾經風靡重慶,在大後方多少高人雅士乃至官宦名流中引起震動。可是,在從事經濟建設活動中,卻容不得多少浪漫主義。
“高峽出平湖”是好詩,但當年如果把這詩句當作必須立即貫徹落實的建設計劃,事情就麻煩了。
本文開頭即提到毛澤東的“不容拂逆的個人意志”。
這就是說,凡自己認定了的目標,必不畏任何險阻,不怕犧牲,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這是古往今來,凡成大事業的偉大人物必備的品質,毛澤東則表現得更為特出。但不容拂逆變為一意孤行,那就成大問題了。
這種問題自隨主人公的地位、權力和作用而造成不同的後果。在“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中出現的種種驚心動魄的事態,餓死了那麼多人,大亂到那種程度,幾十年同生死共患難的戰友死於非命,難道他都無動於衷?這似乎只能從他自己所說的虎氣與猴氣中找到解釋:“金猴奮起千鈞棒,玉宇澄清萬里埃”
;千鈞棒之下誤傷難免,可是玉宇卻混亂不堪了。
毛早年讀《倫理學原理》的批語中有這樣幾句話:“吾惟發展吾之一身,使吾內而思維,外而行事,皆達正鵠。吾死之後,置吾之身於歷史之中,使後人見之,皆知吾確然有以自完。”還有這樣一句話:“吾人一生之活動服從自我之活動而已。”
“吾只對於吾主觀客觀之
367
毛澤東晚年“左”的錯誤思想初探163
現實者負責,非吾主觀客觀之現實者,吾概不負責焉。“這是不是可以作為理解毛澤東晚年悲劇的一把鑰匙呢?
俗話說,不到黃河心不死。毛澤東晚年的一些心態也是值得研究的。據說在生命的最後一段時間內,他喜歡讀三賦:《恨賦》、《別賦》和《枯樹賦》,從中是否可以討到一些訊息呢?
我們在回顧毛澤東晚年“左”的錯誤思想及其在實踐中造成的錯誤時,當然一刻也不應該忘記問題的另一面:中國革命的勝利和建設的成就是在毛澤東的領導下及毛澤東思想指引下取得的,他為我們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財富。漫長而艱鉅的中國革命,曾經走過一條非常曲折的道路,從勝利到失敗,又從失敗到勝利,即他在延安常講的,中國革命走了一個“之”字路。他本人身上,是不是也可以說走了一個“之”字路呢?
在取得全國勝利以前的漫長歲月裡,以及取得勝利之後的最初一些年月中,他是何等謙虛謹慎,實事求是,理論聯絡實際,工作中很少失誤(如有失誤很快就能糾正)。
可是到了1956年,特別是1957年之後,他一生事業達到輝煌頂峰之時,這個“之”字卻逐漸曲折地走向下坡。反右派,“大躍進”
,搞四清,直到“文化大革命”
,這樣時進時退終於步步下滑走到了他的終年。
到了1975年、1976年,他對某些失誤有所察覺,希望有所更張,可是這時已積重難返,形格勢禁,重病纏身,力不從心,他已經無力走上這個“之”字的末筆,重新走向勝利的一筆。這個任務就留給他的後繼者——堅持馬克思主義和毛澤東思想的接班人了。
《歷史決議》不是對毛澤東研究的終結,而是研究的真正開始。在毛澤東研究中,過去研究得最少的是他晚年的活動和思想(主要是
368
263毛澤東晚年“左”的錯誤思想初探
晚年的“左”的錯誤思想)。這是剛剛過去的歷史。我們實事求是地回顧這段歷史,主要是為了總結經驗教訓,前人的錯誤給我們的教益並不亞於他們的成就給我們的教益。
從1957年開始,在近20年的漫長歲月中,毛澤東以他在黨內外的崇高威望,逐漸推行了一整套“左”的指導思想,在政治、思想、經濟、文化各個領域,無不留下深深的“左”的印記。毛澤東辭世已經16年,可是“左”的影響,並未在我們的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中完全消失。
到1987年,鄧小平同志還指出:“幾十年‘左’的思想糾正過來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