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顯然,在人類原有的科技裡面是找不到可以發力的地方來建造這樣一隻“手”的,所以科幻小說中不外乎就是直接碰撞或者是在小行星上安裝推進器——這個法子理論上是完全沒有問題的,可實際操作起來卻很難。
因為人類推進器的推力相對於一顆直徑幾十上百公里的小行星而言實在是太小了,想要改變少許執行軌道或許不是問題,但如果想要完全控制小行星的飛行速度和方向,要麼安裝無數的推進器,要麼就是用時間換空間。
但如果做不到迅速改變飛行方向,那就意味著在飛行過程中所有的碰撞都只能依靠“護甲”去扛。
這顯然是行不通的。
宇宙是何等的浩瀚,小行星在浩瀚的宇宙中連一顆微塵都算不上,比它更大的天體比比皆是,怎麼扛?
稍不留神就有可能粉身碎骨,連帶著生活在裡面的人。
所以,改造小行星在過去根本就是一個完全沒有可能完成的任務。
或許有人會說,月球啊,四十多億年了,月球不也是好端端的麼,不知道多少次碰撞都扛住了。
是,如果只看地月結構的話,月亮確實是幫地球扛了幾十億年的“天外來客”,看看那些密集的隕石坑就知道了,那些碰撞是何等的密集和恐怖。
可僅僅是月球自身扛下來的?
當把尺度放到整個太陽系範圍之內並且認真地研究彼此之間的相互引力關係後就會發現,真正在庇佑地球的其實並非是月球,或者說不僅僅是隻有月球。
如果沒有木星,月球和地球可能早就被飛入太陽系的小行星轟的七零八落了!
不相信可以看看當年蘇梅克·列維九號彗星跟木星的碰撞,想想那玩意兒要是發生在地球上,那個酸爽....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