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義道路是不是必要的呢?既然沒有一個強大的資產階級,也就沒有走資本主義道路的可能。
從世界各國的經驗來看,要發展資本主義,第一靠對殖民地的掠奪,第二靠剝奪本國的農民和其他小生產者,使之赤貧化。前一點中國不能也不應該做。後一點如果做了,那就會在幾億人口中造成新的階級分化,引起長期的強烈的社會動盪不安,其結果就不是什麼資本主義的發展,而只會重新走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道路。
事實上中國在走上社會主義道路後的三十多年間,雖然有曲折和困難,但是總的說來,保持了國家的獨立、統一和社會安定,經濟得到發展,人民生活普遍得到改善。如果走資本主義道路,這些是不可能做到的。
所以,社會主義是中國的具體歷史條件所提供的一個必然的選擇。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中國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出發,經過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而走向社會主義,是史無前例的。以落後的經濟社會條件為起點,建立社會主義確實極不容易。所以就發生了改革和開放的問題。
142
21胡繩文集
二
改革的方針是在1978年以後才提出來的。
但是要談論這個問題,可以回溯到中國社會主義起步的時候。
中國在開始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時,唯一可以參考和學習的就是已有三十多年曆史的蘇聯的經驗。中國在1949年後,用三年實現了恢復經濟的任務,接著就進行1953年至1957年的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建設。在這期間進行的對資本主義工商業和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工作,顯然具有自己的特色,並不是照抄蘇聯。但是,在經濟建設方面受蘇聯的影響是很明顯的。
就在這時,中國領導人開始感到蘇聯的經驗不是可以照抄的。毛澤東在1956年《論十大關係》的講話,討論中國如何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問題時,就特別論述了對蘇聯在建設社會主義過程中的缺點和錯誤要引以為戒。那時他在下列各點上指出了蘇聯的缺點、錯誤:一、蘇聯和一些東歐國家“片面地注重重工業,忽視農業和輕工業”。二、在國家和農民的關係問題上,“蘇聯的辦法把農民挖得很苦”
,“蘇聯在這個問題上犯了嚴重錯誤”。三、“我們不能像蘇聯那樣,把什麼都集中到中央,把地方卡得死死的,一點機動權也沒有”。
四、“在蘇聯,俄羅斯民族同少數民族的關係很不正常”。五、在中國,“以民族資產階級及其知識分子為主的許多民主黨派,現在還繼續存在。在這一點上,我們和蘇聯不同”。六、毛澤東提出了“向外國學習”的口號。他說:“現在有些國家
143
胡繩文集321
的領導人就不願意提,甚至不敢提這個口號“。
這裡沒有點名,但很明顯的是指蘇聯。此外,講話中還提到工廠在統一領導下的獨立性的問題。認為“把什麼東西統統都集中在中央或省市,不給工廠一點權力,一點機動的餘地,一點利益,恐怕不妥”。
這裡雖沒有提到蘇聯,但也顯然是針對蘇聯的經驗來說的。
現在來看,毛澤東在1956年還不是已經透徹地瞭解蘇聯社會主義建設模式的弊病,但的確是指出了一些重要的問題。
固然,看出蘇聯模式的弊病,還不等於已經弄清楚中國怎樣才能做得更好。但是,從50年代後期開始,中國領導人的指導思想已經明確,不能完全按照蘇聯的模式做,而應該找出適合中國情況的自己的道路。
在50年代末,中蘇兩國間的矛盾逐漸激化。
60年代,中蘇兩黨間公開進行爭論,直到兩黨關係中斷。兩國間也只是保持形式上的關係,甚至發生了邊境的軍事衝突。中蘇兩國關係的破裂一直持續了近三十年,到1989年才恢復正常化,但也不是回到50年代的狀態。其所以造成兩國間關係的破裂,固然有複雜的因素,但有一個根本原因,就在於中國不承認在對內對外政策上必須服從蘇聯的指揮棒,成為蘇聯的“衛星國”。中國決心按照中國的具體情況,走出適合自己情況的社會主義道路。
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從一開始有些做法就和蘇聯不同。
例如前面毛澤東說到的幾點。中國一貫重視農業的地位;中國沒有取消共產黨以外的民主黨派,實行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政治協商制度,而不實行蘇聯式的一黨政治;中國處
144
421胡繩文集
理少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