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階級分析方法仍然是必要的。對於不帶有階級鬥爭性質的社會矛盾和社會現象,也必須進行分析,以求得細緻的瞭解。例如,有的同志把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的農村中的居民分別為以務農為主、以務副為主、以務工為主的幾種人,這種分析的觀察顯然是有意義的。所以分析和綜合的方法仍然是在調查研究中所應該採用的方法。對於現在作社會調查的同志來說,這本調查文集所採用的方法仍然是可供借鑑的。
原載《人民日報》1983年2月11日
39
胡繩文集91
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國情
六十多年前,馬克思主義開始傳播到中國,並且迅速地和中國的工人運動、革命運動結合起來。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主義為武器,在它的幼年時期,就顯示了在中國的思想界和政治舞臺上前所未有的新的活力。
在那時,以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為目的的中國資產階級革命運動已經陷入絕境,看不到成功的希望。馬克思主義和俄國十月革命的先例開啟了中國人民(首先是他們中的先進分子)的眼界。他們逐漸懂得,中國民族的命運,和全世界被壓迫人民的命運一樣,唯一的前途就是社會主義、共產主義。
最早期的中國馬克思主義者曾經以為,只要把西方國家中無產階級的社會主義革命的辦法搬到中國來,就能夠解決中國問題。
不久,他們透過實際經驗看到這樣做是不行的。
在中國這樣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東方大國中,革命的物件不是一般的資產階級,而是帝國主義、封建主義以及和它們結合在一起的買辦官僚資產階級。中國的政治經濟發展很不平衡,資本主義很不發達。無產階級的隊伍不大,但是能夠發動起來的農民的力量是無窮無盡的。除了城市小資產階級群
40
02胡繩文集
眾能夠成為無產階級的同盟者以外,特別在反對帝國主義的鬥爭中,無產階級還能夠從其他一些階級和階層中找到同盟者。在這樣的社會歷史條件下,如何發展中國革命運動,直到進入社會主義的門戶,不能不走一條獨特的道路。
中國的馬克思主義者曾經必須反對這樣一種觀點,即認為中國自古以來就沒有階級和階級鬥爭,中國近代社會的發展也不能用階級鬥爭的觀點來解釋,中國的國情是如此的“特殊”
,以至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主義、階級鬥爭學說和社會主義理論對中國是完全不適用的。馬克思主義者用對中國歷史和中國現實的科學分析證明,這種中國特殊論是站不住腳的。
但是,中國的歷史發展確有自己的特點。在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和方法來觀察中國歷史時,必須注意這種特點。
為了使中華民族擺脫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悲慘命運,中國馬克思主義者必須透過自己的經驗,深刻地認識中國的國情,獨立地運用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找到適合中國國情的革命道路。
一國的國情不是一成不變的。革命就是要把舊世界改造成新世界。但人們只憑頭腦裡設想一個新世界的方案,是不能實現這種改造的;必須從舊世界的實際出發,合乎客觀世界發展規律地進行改造事業。這是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和一切空想社會主義的區別。對國情也是這樣。人們必須從國情的實際出發,才能改造落後的國情。
一般地說,每一個國家的馬克思主義者都要從本國的國情出發來運用一般的原理。特殊地說,在中國這一點就尤其
41
胡繩文集12
重要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歷史,就是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歷史。能夠處理好這種結合,馬克思主義才能在中國生根,才能正確地指導中國的革命事業,也才能徹底駁倒那種認為馬克思主義不合乎中國國情的論調。反之,不能夠和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馬克思主義就只能成為空談,用以指導中國革命,只能得出錯誤的方針。
1930年,毛澤東同志提出“反對本本主義”的口號,這是我們黨第一次自覺地提出必須反對把馬克思主義教條化的傾向。所謂“本本主義”是指脫離中國的具體實際,搬弄馬克思主義的個別結論或者套用外國來的某種模式和公式,也就是指教條主義。為了反對本本主義,毛澤東說:“中國革命鬥爭的勝利要靠中國同志瞭解中國情況”
(《毛澤東農村調查文集》,7頁)。
馬克思主義學說不是教條,不是一成不變的公式,而是行動的指南。這是馬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