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3 / 4)

豬圈什麼的或許還是個賣國的大漢奸,不吃不足以平豬憤。我便打著“清豬圈,平豬憤”的名號掏錢了。豬蹄分為兩種——肥的是豬手,八塊港幣一斤;瘦的是豬腳,八塊港幣一隻。我一般會買豬腳,豬手太肥,擔心自己將來會有殘殺同伴之嫌。

接下來便是廚房裡的藝術了。一般買回來的豬腳都已經經過去毛的處理,但我還是會再把那些漏網之毛一一剔除。最早是用手拔,可那豬毛又細又滑,甚為辛苦。著急了就用牙啃,效果出奇的好,但親吻豬腳的機率太高,很快放棄。之後在朋友的建議下去sasa買了一把化妝用的鑷子,用起來相當順手,在這裡就不介紹牌子了,免得影響銷量。去毛以後的豬蹄要用冷水沖洗乾淨,再放入沸水煮約一分鐘,撈起備用。如此能去除豬肉中的血水以達到去腥的目的。曾經也在報紙上看到過外國人吃肉的習慣,他們屠宰牲口一般都是用電擊,為的是儲存血水不讓營養流失。可以理解他們吃著帶腥的肉換來的是自己身上濃濃的體味,由此也可以猜測他們體毛重於亞洲人的原因——不是因為他們吃帶毛的肉而是他們跟我一樣去毛的時候用牙啃,難免不慎吞入腹中。當然,這只是我在悶得慌的時候一廂情願的猜測和自嘲,為的是掩飾我在切薑片和蔥段時由於刀法不濟而造成的對手指的傷害。

忍著刀傷的疼痛,我將豬蹄放入清水中用大火煮至沸騰,再改用小火慢燉。這裡面還是頗有講究的,光鍋裡放的配料就有數十種之多。比如花膠、香菇、木耳、冬筍、紅棗、枸杞、蓮藕等等。而小火慢燉的學問就更大——時間長短,加水的時機和多少都會影響到最終的味道和“豬蹄的形狀”。這裡的引號是為了強調,因為本人有過幾次把豬蹄燒得不像豬蹄的經歷——時間長了就只剩骨頭看不見肉了;水加少了那一根根豬骨就會變成煉煤廠的煙囪通常豬蹄的烹製也就在奇形怪狀中結束了。如若碰巧走運蹄形依舊,那麼最後還要放入各種調味佐料。大多數情況我自己做的豬蹄都不會比買來的好吃,但還是會吃,不論怎樣至少是達到了“立異”的目的,而更重要的是吃豬蹄之根本在於療傷。

難以下嚥的豬蹄吃多了也開始反思,其實燒菜和療傷一樣,都要遵循一定的規律,不可盲目維新,也不可肆意改革,而究其根本是要保持平和的心態。老子曰:“治大國,如烹小鮮。”他提出的“無為之治”在中國歷史上造就了數代君王。“無為”並不是沒有作為,而是順其自然,順應民心。對我而言,治疤痕,如烹豬蹄。必須經過一個小火慢燉的階段,須遵從醫囑,耐心等待。

所謂疤痕不愈,豬蹄不斷,漫漫征途,裊裊炊煙。

秋意濃

這些天,細雨綿綿不斷。臨窗望去,灰暗的天空下,是一座正在哭泣的城市。關上窗戶,水汽迅速地爬上了玻璃,我看不清窗外,卻感受到了另一個世界的冰涼。

昨晚夢見自己終於回到家了,和冕一樣,回到了出生的地方。秋風攜著溼冷的空氣,在梧桐蓋頂的大街上掀起了一片片落葉的繽紛落幕吧倦怠的陽光拖出了長長的身影,漸漸褪去了百花叢中的五光十色。此時,唯有秋菊在凋零中綻放。一個人走在熟悉的街道上,努力讓自己不再悲傷,我感受到了冕落葉歸根後的安詳。

在溫室待久了,濃濃的秋意沒有任何鋪墊地向我襲來,想起一位朋友曾經說過,生活也應該是秋的狀態。不管之前怎麼遭遇風吹雨打,到了這個時候,總要收穫點東西,總會有果實的。人不能無止境地生活在痛苦中,當失去的東西無法挽回,我們更不能失去自我。生命註定要經歷一次次磨難;才能塑造出與眾不同,所有的經歷都是獲得,所有的獲得都是上蒼給予的恩寵。

生命在一片片、一枚枚的金黃中刻下了收穫的印記。秋天是蕭瑟的,也同樣是美麗的。

照鏡子

人生來並不懂得照鏡子,然愛美之心,窺己之慾卻令這小小的方圓變得親切而神秘,其中更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鏡子最大的好處在於它的精確與客觀。只要鏡面平滑,光線充足,任你三頭六臂,七十二變它都會依樣畫葫蘆地反饋給你。童話故事裡的魔鏡雖然並不於現實存在,人們對於鏡子的依賴也未必個個都像皇后一般,但千百年來我們同鏡子朝夕相伴,只因任何細節鏡子都會如實相告,從不相瞞。

母親是個愛乾淨又注意儀表的人,從小就告誡我出門前要照一下鏡子,穿戴整齊,方可見人。漸漸我也開始習慣在鏡前孤芳自賞,除了完成最基本的對外表的修飾,我也把同鏡子交流的過程視為一種對自己的審視。當面對鏡子,四目相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