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勇無奈乏良刃——
寫這篇文章是因為有朋友提到抗戰中中國軍隊裝備的捷克式輕機槍或者重機槍可以用鎢合金彈擊穿日軍輕型坦克的裝甲。
確實有記載中國軍隊在南京曾經用重機槍加鋼芯彈抵抗日軍戰車。實際上在淞滬戰場日軍也多有這種紀錄,這種打法的確在一定條件下可以抗擊日軍九四式戰車,甚至能夠給八九式中型戰車造成威脅。但它也有缺點,那就是彈丸雖能勉強擊穿敵裝甲,穿甲後動能基本下降為零,對坦克內部人員已經沒有殺傷力,所以經常出現日軍戰車中彈上百發,卻依然能夠繼續作戰的情形。這種武器,包括真正的威力在於擊損日軍戰車上的脆弱部件,如觀通系統、武器系統等,而迫使日軍戰車退出戰鬥。
10…1日軍八九式坦克在行進中;地點在當時的浙江,也可以看出當時中國的經濟已經有了一定的發展,可惜被日本侵華戰爭打斷。
請看下面日軍修理紀錄中這輛九四式戰車的中彈情況。該車在南市一線試圖突破中國軍隊第八十八師陣地時遭到猛烈抵抗,破損後送。
10…2這是正面
10…3背面
每一個X符號代表被擊中一彈,可以看到日軍戰車中彈如同馬蜂窩——可惜啊,要咱有反坦克槍那這玩意兒拆了可以直接當笊籬也——並且確實有多處損傷和貫通,但這輛日軍戰車最終還是開了回去。這一方面反映了中國軍隊在作戰中不乏勇氣,而且射擊準確,看日軍戰車觀察窗周圍密集的彈孔就可以感受當時的戰鬥,日軍車長就在觀察窗中被一彈斃命——八十八師是德械精銳,訓練有素,確實不是好惹的。但是也反映了中國軍隊輕武器反戰車能力的不足。
實際上,日軍戰車在設計上還是有一定的防禦能力,即便是100毫米以下迫擊炮的命中,日軍戰車也通常只是感到巨大的震動,有時能給人員以損傷,卻無法將其摧毀。7。7毫米機槍如果沒有穿甲彈,就更無法給它造成威脅。
但是對於日軍的戰車,透過戰鬥積累經驗,裝備簡陋的中國軍隊也發明了不少有效的攻擊方法。前面提到用輕武器集中攻擊戰車的觀通系統是一種打法,用集束手榴彈爆破日軍坦克的履帶也是一種打法。另外,一部分日軍八九式戰車依然採用汽油發動機,中國士兵常常用手榴彈攻擊其發動機部位,引發起火燃燒,曾經有相當多日軍戰車葬身火海。
當然,這樣用血肉之軀強襲鐵甲戰車,中國軍隊的損失無疑是慘重的。奇怪的是當時中國的確貧困,但弄些反坦克手雷和莫洛托夫燃燒瓶應該還不困難吧,卻沒有見到類似武器的紀錄。
真正給日軍戰車帶來威脅的,是德國造37毫米反戰車炮。日軍留下的紀錄中,稱其為讓日軍戰車兵“泣下”的可怕武器,甚至有在大場七八輛坦克面對一門反戰車炮不敢衝擊的例子。只是數量太少,而且國民黨軍將其編成團級單位,使用相當不靈活。
值得一提的是日軍戰車觀察窗狹小,視野不良,因此車長經常需要推開視窗蓋進行觀察,往往成為中國軍隊的活靶。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日軍研製了戰車用特種頭盔,稍稍可以抵擋步槍(如果角度不太正)與手榴彈彈片的打擊。
10…4這玩意兒,可就擋不住鋼芯彈了。
捍衛我們尊嚴的人(上)
記抗日殺奸團中的校友馮運修(1)
捍衛我們尊嚴的人
神槍碧血——記抗日殺奸團中的校友馮運修
日前回京,在我的一個長輩那裡看到一則筆記,其中比較詳細記述的人物,是抗日殺奸團中的書生槍手,輔仁大學學生馮運修。薩這位長輩在北師大任教,這是為了校慶所作的紀念文章,因為輔仁大學是北京師範大學的前身之一,馮運修可算我們的校友。
說起來這篇文章的內容來源頗有可觀之處,抗日殺奸團今天是一個幾乎被遺忘了的名字,當年卻是活躍於華北的著名抗日團體,曾經在北平和天津多次展開以刺殺,爆炸為主要手段的抗日鋤奸行動。這個團體的主要成員,除了國民黨派來進行組織和控制的軍統特工人員以外,多是平津兩地的熱血學生,殺奸團的最初成員,幾乎都是平津幾所著名的中學,如貝滿女中,育英中學,天津中日中學,南開中學,大同中學等的高中生,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學生多數升入大學,殺奸團的成員也從中學生擴大到大學生。抗日殺奸團的活動在1938-1940年期間為高潮,1940年下半年組織遭到嚴重破壞,但一直堅持活動,只是活動方式從暗殺爆破轉向了收集情報和動員知識階層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