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安肅正”的成效如此之低,也實在是令日軍方面感到無奈。當年沿平漢線部署的日軍110師團一位作戰參謀中村三郎中佐,在報告中作出以下總結:一、管區內的敵人,使日軍最感棘手者,為冀西及冀中軍區的共軍。彼等以省境及日軍作戰地區附近,或沼澤、河流等日軍勢力不易到達的地區為根據地,進行巧妙的地下工作及靈活的游擊戰。因此,瞭解和掌握其動向,極為困難。
二、共軍的情報收集、傳遞,非常巧妙而且迅速。日軍的討伐行動,往往在事前便被偵悉。到處都有彼等安插的密探。就連日本方面的僱傭人員,對他們也必須提高警惕,以防他們通敵。與此相反,居民則害怕以後受害,幾乎無人提供關於共軍的可靠情報。
三、共軍的行動轉移輕快而敏捷,熟悉地理,因而無法捕獲。相反,日軍卻多次遭到共軍的伏擊。另外,共軍在白晝不進行集體活動,混在群眾之中,不露形跡。
雙方作戰,一方根本摸不清對方的底細,另一方卻可掌握詳細的情報。作戰的結果自然可想而知。
鑑於“治安肅正”作戰效果不佳,戰後日方軍史研究人員對《治安肅正綱要》評價頗低。日本防衛廳防衛研究所戰史室編著的《中國事變陸軍作戰史》一書記載:“編制以上《治安肅正綱要》的基礎,是滿洲的經驗和自去年以來華北佔據地區的治安肅正成果。但當時方面軍對中國共產黨認識不足,對中共軍也未必重視。”
當年,日本人普遍存在著一種傲氣,覺得國民黨正規軍都叫他們打敗了,共產黨、土八路算什麼?因而對中共“認識不足”,“未必重視”是很普遍的。就連對中國有相當研究的岡村寧次,在那時也認為:“看來敵軍抗日力量的中心,不是四億中國民眾,不是政府要人的意志,也不是各類雜牌軍混合而成的200萬軍隊,乃是以蔣介石為核心,以黃埔軍校系統青年軍官階層為主體的中央軍。”
岡村寧次這番話是1939年春天說的,那時他還是個中將,任第十一軍司令官,正在華中前線與國民黨軍作戰。還未直接與共產黨的軍隊打過交道。故而還不懂得人民戰爭的厲害。
戰爭年代過來的老人們說,1939年前後,日本人還比較笨,打起仗來,還是正規戰的一套,包圍村莊,先放一通槍炮,等於報了信。留給日軍的自然只能是一個空蕩蕩的村子。1938年底1939年初來到冀中的一二〇師參謀長周士第,曾在他的軍事總結中談到日軍這一特點,他說:分進合擊是敵人主要進攻戰術,如敵進攻某地我軍,往往從三四路以上,夜間出發,拂曉到達並開始攻擊。
每路兵力無一定,一般的是五百餘至千餘。各路敵人均帶充足的糧秣、彈藥(多用大車或汽車),有時附有裝甲部隊和飛機配合(戰役進攻時或較大規模進攻襲擊,並附有裝甲部隊和飛機)。不論何時,雖小至四五十名步兵行動,都附有炮兵及少數騎兵(偵察警戒)。進攻開始首先是炮兵射擊,掩護步兵前進
又是大車、汽車拖著彈藥、補給,又是騎兵、炮兵,完全是一副正規戰進攻的架式。這種打法,對死守陣地等著捱打的國民黨軍,還有些效力。對奉行“打得了就打,打不了就走”的八路軍可就完全失效了。
日本人也還不太懂得掩蓋自己的作戰企圖,每次出發,都要在黑板上寫通知。一位當年從事情報工作的老人,回憶起1938年後期新安縣城日軍的情況,說:後來,敵人要情報員,為了更及時、準確地掌握敵人內部的情況,我們派了兩名忠實可靠的黨員王林和趙德祥同志,到憲兵司令部情報股當情報員——打入了敵人內部。
…
冀中,從印象不深到“討伐重點”(3)
…
敵人每次出發,值班員都把“幾點鐘吃飯”、“幾點鐘向那裡出發”寫在伙房的黑板上,王、趙兩同志看後,立即把情報轉告我們,而後把情報通知城外抗日政府和老鄉們做好迎敵的準備。敵人到處撲空時間長了,敵人多了心,不再在小黑板上寫出發時間和討伐去向了,改為夜間在城門後面寫。就是這樣,他們還是遮不住我們情報員的耳目。
然而,日本人是很善於總結經驗教訓的。在實戰中,日軍很快意識到現行作法的不足和缺陷。
1939年3月6日,日華北派遣軍頒發的檔案中提到:“用微弱的兵力而警備廣大的地區;若是處於被動,就完全沒有下手的餘地,同時匪軍是一天比一天變成優勢。”
就是說,日軍已意識到,到處安扎據點這種作法有缺陷。本來安扎據點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