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3 / 4)

小說:帝國的覺醒 作者:冷如冰

不已,不知肯否與在下一敘?”

“哪裡哪裡。”吳若秋淡淡地說:“都是轉述家師的話罷了,還談不上什麼見識。”

蕭弈天拱手道:“尊師一定是位不世高人,若是有幸,望兄臺代為引見如何?”

吳若秋奇怪地看了蕭弈天一眼,略微提高聲音道:“家師李贄,現居於湖廣麻城。”

蕭弈天的反應卻完全處於吳若秋意料之外。“真是可惜,在下事務繁忙,恐怕無暇南行與尊師相見了。有勞代為轉告,改日若有閒暇蕭弈天定當登門拜訪。”

吳若秋一愣,怔怔地看著蕭弈天道:“你當真願意去拜訪家師?”

蕭弈天猶豫了一下,決定對他和盤托出自己的身分:“在下蕭弈天,西洋行省總兵官兼本年度稅銀押運使。”

第七節 廟堂之上

西元1584年5月13日寅時,北京,宣治門。

蕭弈天匆匆趕到時,參加早朝的官員們已經排成行列準備入宮覲見了。過不多久,隨著一陣鐘鼓齊鳴,厚重的硃色宮門徐徐開啟。上千名官員依職位高低文左武右排成的巨大方陣開始緩慢地向金鑾大殿進發,無數頂黑紗朝冠在這紅藍兩色海洋上不斷湧動,顯得蔚為壯觀。一名糾察御史開始清點人數,奉特詔覲見的蕭弈天自然被排在了前列。一切就緒以後,贊禮官揮舞起響鞭,宣告大明皇帝的御駕親臨。

萬曆陛下朱翊鈞正襟危坐在大殿盡頭的龍椅上。透過燭火搖曳的昏光,他遠遠望著殿外廣場中匍匐滿地的群臣們,眼看他們在未明的天色下向大殿三拜九叩,耳聽幾千人震耳欲聾的山呼萬歲聲,年輕的皇帝心底油然生出一種莫可名狀的落寞之感。

無數雙朝靴的雜亂腳步聲從漢白玉臺階下傳來,有資格面見龍顏的高階官員們開始列隊進入大殿。在第一位大臣跨過檀木門檻之前,朱翊鈞已經恢復了他應該出現在早朝上的面容:威儀鎮定無懈可擊——身為帝國皇帝,哪怕一位年僅二十歲的皇帝,這可是必修的課程之一。

六部官員例行的政務報告永遠是那麼枯燥冗長,而這些報告的內容只是每日沉篇累牘書面奏摺中的滄海一葉。皇帝不耐煩地偏起頭,朝冕上懸在眼前的十二串珍珠一陣顫動,他厭倦這一套繁文縟節已經很久了。數不清的檔案等著批閱,數不清的請示等著答覆,這些麻煩的官員為什麼不能像內廷太監們一樣體貼地為自己分憂呢?難道他們不知道該怎麼做嗎?難道他們離開了自己就一無所用嗎?如果真是如此,朝廷花上大筆俸祿來養這群尸位素餐的老傢伙們又有什麼用呢?

儘管心中想法如此,朱翊鈞臉上卻沒有表露出絲毫。龐大的文官集團是帝國統治的支柱之一,與之公然衝突的可怕後果在他叔祖正德時的爆發已經足以令皇帝引以為戒。事實上,傳統與倫理已經賦予了文官集團太過於強大的能量和足夠的凝聚力,這遠是皇帝個人所無法抵禦的,因為中華帝國皇帝的權威本就產生於百官的俯伏跪拜之中,除此之外幾乎一無所有,名義上他是天子是帝國統治者,實際上卻受制於廷臣。

萬曆陛下並不是一名真正的無能昏君,事實上,他早已從張居正案發後最初幾個月的慌亂與迷茫中清醒過來,開始抱著疑慮來審視身邊這些永遠站在道德和正義一邊的臣下。而以他的智慧也足以朦朧地認識到,自己的皇帝之位對於帝國的日常執行幾乎無足輕重。在王朝創制兩百年以後的今天,帝國皇帝已經不再是國事的處置者,而是處置國事時一個權威性的象徵,他的任何個性與意志的表露,都只會為自己帶來更多的責難和不滿。

這個難以接受的真相使朱翊鈞心中產生了一種牴觸情緒,他不再關心那些繁瑣的政務,而寧可把時間花費在聲色犬馬之上。經他親自批閱的奏章越來越少,直至最後這項工作由秉筆太監們完全接管。面對不可戰勝的文官集團,年輕的皇帝最終只能選擇無為而治。

然而今天的朝會卻由於蕭弈天的緣故變得非比尋常,以致於萬曆陛下開始急切地等待著例行報告的結束。同那些以倫理綱常為武器的文官們相比,掌管國家機器的武人儘管在帝國的統治中不可或缺,但同時也隱藏著更大的危險:節度使們擁兵坐大,最終導致改朝換代的例子在中華帝國曆史上數不勝數。為了避免重蹈覆轍,本朝自開國以來便竭力限制武官的權力。就通常而言,武將的兵權決不會超過一省範圍,而他們分散在各自防區的部屬們還必須同時接受地方行政官員們的直接指令,甚至連部隊的軍需保障與行政管理也都要受制於文臣。這樣做固然極大削弱了帝國軍隊的戰鬥力,卻有效地預防了大將跋扈幹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