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6部分(3 / 4)

小說:帝國的榮耀 作者:指環王

一帶為中心。但是這些西域蒙古人並沒有忘記阿力麻裡這塊風水寶地。因為相比北有準噶爾盆地,南有天山,地域狹長的別失八里,阿力麻裡一帶的域廣袤,水美草肥,經過一段時間裡,亦裡八里逐漸取代阿力麻裡,成為這一帶的中心城鎮。但是由於還有帖木兒的威脅,蒙古人只能躲在別失八里,暫避鋒芒。

但是這塊安寧之地隨著明軍的西征也告以破碎,侯明指揮騎七軍。激戰近十餘天,殲滅了超過三萬之數的蒙古諸部貴族的聯軍完全控制了別失八里一帶,將蒙古人向西趕去。

蒙古人這一次的失敗可謂是無比慘重。牧場被毀,青壯被殺,別失八里一帶的蒙古貴族們帶著少數殘餘逃回了亦裡八里等地,他們所餘的實力不及原本的十之二三。明軍與蒙古人是死敵,這一點是不用說的。要不然當年大明皇帝幾乎是傾全國之力,揮師漠北,咬著牙也要滅了蒙古正朔北元。

西域的蒙古人儘管大部分已經突厥化,並且信奉了伊斯蘭教,但是為了維持其統治的“合法性了。他們中絕大部分的人依然打著蒙古人這杆大旗,既然你打了這面旗,就必須迎接大明那雷霆萬鈞的打擊。

硬氣起來的大明眼裡容不下沙子。死敵就是死敵,必須往死裡打,絲毫不留情,完全沒有以往中原王朝那種以德服人的“風度”知識淵博的西域學者幾經考究,發現這大明人的行事風格,比起漢唐之時的大氣強硬還要多上幾分毒辣。

大批居住在別失八里一帶的蒙古諸部女子被當做戰利品押送回國,牛羊連同肥沃的牧場被搶奪一空,歸在後續跟上維持“新佔領區。秩序的武備軍名下。唯一僥倖被留下的只有投降的、而且是依然信奉薩滿教的蒙古平民以及那些依然頑強地信奉佛教、景教的回鶻人,不過這些人與信奉伊斯蘭教、幾乎突厥化的蒙古當地部落貴族們有著很深的矛盾。甚至不少蒙古牧民認為那些部落貴族已經不是純正的蒙古人了因為他們不再信奉祖宗流傳下來的薩滿教或喇嘛教,風俗也不是秉承蒙古習慣,而是所謂的突厥和波斯習俗。

早先由於察合臺汗國、伊利汗國、金帳汗國之間的紛爭,大批蒙古轉戰天山以北地區,並在這裡居留下來,由於他們本身就擁有特權,是畏兀兒人等先入者的統治者,為了避其鋒芒,原本散居在天山北疆的畏兀兒等族開始向南遷居,形成了北蒙南畏的局面。

而且相比南疆大部分信奉伊斯蘭教的畏兀兒人,北疆的蒙古人很多都是數十年前從蒙古四大汗國等地遷移過來的,除了貴族等上層統治者少數人改信了伊斯蘭教之外,大部分普通蒙古人依然頑強地信奉著他們祖先留下的薩滿教或者從蒙古本部傳過來的喇嘛教,如果沒有大明西征這一改變歷史的程序,一直到十六世紀,天山北疆的蒙古人才開始大規模改信伊斯蘭教。

針對這一局面,明軍的策略也非常明顯,對於信奉伊斯蘭教的蒙古貴族和少部分死忠是毫不留情地打擊,而對於依然信奉薩滿教或喇嘛教的蒙古牧民則以安撫為主,但是這一切必須建立在對當地蒙古諸部統治架構完全摧毀的基礎上,這也是大明西征的重點工作之一。

“侯將軍,前隊已經準備好了。隨時可以出發。”鼻官策馬過來稟報道。

,可

“北邊有什麼訊息?”侯明頭也不回地問道。夫明西征,主要路線分為兩路,以天山為界,由於天山南路的戰事有劉浩然和傅友德坐鎮,侯明知道出不來什麼問題,因此他的注意力放在與自己同在天山北路的西猛的線上。

按照馮國勝的部署,天山北路的攻略路線也分為兩路,侯明所率的騎七軍屬於北線第二路,呂光豪率領的騎五軍則屬於北線第三路。馮國勝自率主力的第一路。

呂光豪率領騎五軍直接越金山。直下也迷裡河流域,然後從北邊逼近亦裡八里和阿力麻裡地區。相比起侯明的第二路行軍路線,呂光豪的作戰範圍廣袤,可用戰術也更靈活。

“回稟侯將軍,根據最新的戰況通報,呂將軍的騎五軍已經於本月五日渡過也迷裡河,如果一切順利的話,預計此時騎五軍已經抵達黃草泊今艾比湖,應該對對普刺今新疆博樂縣和博落脫兒地區發起攻擊。”

“普刺,離阿力麻裡不過四百里。”侯明沉吟道。

“將軍,我們是不是要加快行軍速度?”官和呂光豪除了是朋友,還是競爭對手。因為他們都擅長於騎兵作戰,所謂同行走冤家,侯明和呂光豪又同在西部戰區,卻分別隸屬於兩個不同的衛戍區,也意味他們代表著各自軍區的“顏面”所以一直以來。不管他們有心或無心,總是被人拿來比較。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