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力加上又有海軍支援,進攻可能不足,但是防禦卻綽綽有餘。就算足利義滿調集二三十萬軍隊,也能讓他碰壁而回。”
“糧食怎麼樣?”
“回稟陛下,坍港等三區是日本本州島的重要商業區,而糧食在日本歷來是重要的物資。甚至可以做為貨幣通用。我軍佔據這三地時,正值秋收過後。商人們已經從各地囤積了大量的糧食準備變賣,現在已經被我軍全部徵用,一年用度有餘。”
“陛下,我軍動員了兩個海軍陸戰師,三個陸軍師;已經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我軍對後勤補給要求極高,光是支援這五個師的彈藥後勤,已經徵用了超過三百艘海船,嚴重影響到對朝鮮、日本的正常貿易。損失不”劉基在一旁補充提醒道。
“想要收益,必須先要投入。”劉浩然笑著說道,“日本號稱是黃金之國,實際上是個產銀國;它的白銀十分豐富,正是我大明所需要的。這一仗打完,我們總會和日本算清楚的。”
日本號稱黃金之國的傳說是從前唐開始的,日本最早出現的黃金是砂金。唐天寶八年,日本天平二十一年公元硒年,產自本州東北部奧州的約三十八公斤黃金第一次被上貢給了奈良京城。唐天寶十一年,日本天平勝寶四隻隘年,日本人建造了一座高度為十五點八米的大佛像,當時這尊大佛像使用了約四百三十九公斤的奧州黃金來進行鍍金。據日本官府文書資料統計,每年奧州有大約二十:斤的砂金被送到奈良。而當時正值日本向大唐學習先進文明,大量派遣遣唐使、留學生以及留學僧,而這些砂金就成了這學費的重要支柱。
據資料記載,在唐貞元二十年,日本延歷二十三年公元酗年的遣唐使派遣中,大使的旅居費用為約七點五公斤砂金,副大使約為五點六公斤,而整個使節團有五百人之多,留學生和留學僧也長期旅居中國,可見當時為吸收唐朝文明,日本政府無疑投入了數量龐大的砂金給唐朝做學費。
於是,僂國富足有黃金,是黃金之國的傳說傳遍了大唐,也隨著波斯、西域商人傳到了中西亞,到最後,傳說就走了樣,據波斯地理學家伊本“萬弛霍爾達茲貝記錄,僂國人餵養的狗的鏈鎖、猴子的項圈都是用黃金做的。到後來這些傳說也影響了馬可波羅。
但是隨著江南、大明對日本貿易的興盛,日本的黃金迅速流入大明,為了換取大明更多的商品,日本幕府和地方加大了對奧州等金礦的開採,十幾年下來。奧州砂金資源迅速枯竭。而另外一處產金銀的地方佐渡島又被大明海軍控制了,直接在那裡開採。於是日本就開始開動腦筋,對傳說中的銀山進行大規模勤探,終於發現了石見銀山和生野銀止。兩座大銀山這兩座銀山大規模開採時間都在十六世紀,本書提拼了。,於是日本與大明貿易又有了新“動力”
而在大明,本身產銀不是很多,加上黃金做為儲備。白銀鑄成銀圓成為貨幣之後,就算大明的紙幣大規模流行,白銀的需求還是有增無減。
“陛下說到日本產銀,臣到是想起來了,日本的石見銀山在西國山**石見國,控制在大內氏的手裡,生野銀山在山**的但丐國,控制在山名氏的手裡。
楊憲補充了一句道。
“這就行了,大家也能理解足利義滿為什麼要急吼吼地讓山名、大內等地方諸侯出兵了。”劉浩然笑著喝了一口熱茶說道。
“陛下說得極是。這足利義滿自然是想借刀殺人。”馮國用笑著接言道。
“想借我們大明做刀。倒也無所謂,關鍵是我大明不能做白工。不過我擔心日本給不起工錢。倒是這兩座銀山,真的算是日本的銀行
劉浩然說得是什麼意思,大家心裡都肚知心明,笑一笑便過去了。
“陛下,依我看。這日本的大名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劉基
“伯溫先生說得極是,我也有此想法,最好日本是一國一守護,這樣幕府更好掌握和控制,保證政權的穩定。但是叫做一國,這口氣也太大了吧,屁大今日本,居然分了六十六個國,搞得好像比大明還要廣袤,不如叫州順耳。”
眾人不由一笑,不再言語。而是繼續品起茶來。過了一會,馮國用突然開口道:“陛下,依臣之見,對日本一事前期的問題在足利義滿,後期估計可能在關東。”
這時楊憲接言道:“馮大人所言極是,根據我的瞭解,日本關東的武士素以野蠻、固執、保守而著稱,他們地處偏遠,崇尚武力,又與我大明接觸不多,對我大明素有戒心。加上又有一個。對幕府大將軍虎視眈曉的鎌倉公方足利氏滿在裡面挑頭恐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