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部分(3 / 4)

小說:帝國的榮耀 作者:指環王

化的反思和反制;亞聖繼承了仁政思想,主張民貴君輕,政在得民,人民應當分離享土地及勞動果

“然秦始皇一統天下後,焚書坑儒,儒生四處流亡,並開始反思起儒家為何衰敗之故。到了前漢年間;不少大儒改造和重新訓詰儒學,倡導天人感應,權力天授,君權大於民權,故而得到前朝皇帝們的青睞,但是董氏儒學和程朱理學最大的毛病在於唯我獨尊,完全沒有聖人四處遊學、求教老子的胸花,固執地認為不是聖賢便是禽獸,不是君子便是小人,尤其走到了前宋年間,此風更勝,於是便出現了黨同伐異,完全沒有了強漢盛唐的包容和寬恕。父皇曾經言及,包容為最廣袤的胸懷,寬恕是最威勢的權力

聽到這裡,張和美和陶希言不由地險入沉思,這就是皇帝陛下對理學的看法,難道這就是他輕視理學的根本原因?

不過他們沒有想到,劉煥章的話只說了一半,劉浩然當時說的話還有一半沒有被複述出來:前宋儒家上的“大小聖人”像道德蝗蟲一樣佔據著皇室和國家官僚機構的每一處權力要津。在他們的眼裡,不是聖賢便是禽獸,不是君子便是人。然後用這種旨在對世俗人群實施道德二分化的強力邏輯去維持著社會秩序的安定,以及既定的名分與尊卑的等級。加上唯我獨尊,這些“聖人們。便像昏聵的老者一樣拒絕傾聽異之聲。歐陽修、韓琰是他們之中的佼佼者,因為對父子之情流露出人性,就遭到兇暴的抨擊,王安石只是建議皇家教師可以坐著講學便被指為奸邪,這樣的理學還有希望嗎?

劉浩然毫不客氣地指出,理學已經脫離了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的古儒學本質,它已經成為某些人爭權奪利、打擊異己的工具,已經深陷於世俗權力之中。可是這些“聖人先賢們”還自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他們心中的使命感是如此強烈,以為天下離開他們便無法運轉一般。他們以為可以將中國孵化為天鵝,一飛沖天,可是實際上幹得卻是給天鵝褪毛的勾當。結果古儒學在他們手裡變成了一隻沒毛的老母雞,但它在“理學聖人先賢”的努辦下仍然要雞犬飛昇,飛到天上去,渴盼天上聖水洗去塵泥。然後,抖擻雞翼,把人世真理存放在日月星辰之上。

劉浩然更是尖銳地指出,理學的天理聽上去讓人肅然起敬,可是其根本卻是三綱五常,是壓制人慾。人慾是什麼,孔聖人曾言道,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這事關百姓吃喝繁衍,如何能禁絕?朱子和二程多少還顧及到了這些,可是繼承他們理學的眾多人卻無視這一點,他們用最嚴格的標準去要求別人,以為這樣就可以讓人人懂禮教,天下大治,可是他們怎麼連孔聖人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都忘得一乾二淨。

劉煥章不敢說出這些話來,否則張和美非得活活氣吐血不可,而且經過近十年的理學薰陶,劉煥章在心底還是認同理學,儘管他也知道其中有不少不合理的地方,但是隻要加以改進就好了。

“說到前宋嚴守夷夏之防,認為和親辱

皇認為泣得確是一種講是父皇同時叉認為;幾“風種過於自卑的自尊,只是固執地排斥一切外來文化的延續。他們認為送女人給蠻夷是辱國,但是將百姓們的血汗錢送去“年歲,資敵就不是恥辱了嗎?所以父皇說了,有多大實力就會有多高的尊嚴,真正嚴守夏夷之防最好的辦法就是用武力將蠻夷打服了,再讓他們學習禮教。變夷為。

張和美和陶希言聽到這裡。不由咋舌,也只有劉浩然這位建立前所未有之功勳的開國皇帝才有氣魄說出這樣的話,也只有他有資格說出這樣的話,漠北漠南草原為禍中原上千年,漢唐如此強勢,也只是重創其一時,無法根除,到後來還是受其荼毒。只有大明挾北伐之勢,橫掃草原,歷史上第一次將那裡納入治下,儘管這功績下掩藏著數百萬血淋淋的生命,但是卻無法阻止大明軍民為之自豪。

劉煥章接著說道:“父皇還提及前宋武制之事,說前宋之武事,盡是自毀長城。榮立軍功者刺“赤心報國。”流配為伍者刺“流配有周。”這不僅是給浴血奮戰的將士們在肉體上給予痛苦,更是在他們心靈上刺上恥辱,因為立功和流配的待遇都是一樣的。而且前宋戰事頻繁,其對外戰爭卻只是內部鬥爭的外延,戰而不堅,和有不甘,執政的文人不是從國家百姓的立場去考慮戰或和。而只是利用戰或和謀取最大的政治利益,打擊對手。如此戰事,焉能不敗亡。”

聽完劉煥章的一席話。張和美不由眼睛一閃,已經明白太子的意思,連忙拱手道:“多謝太子指點。”

而旁邊的陶希言卻不由暗暗嘆了一口氣。

下午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