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部分(2 / 4)

小說:馬未都說收藏 作者:辛苦

,誰畫的琺琅,那麼這些工匠都是誰呢?海望遂奏稱:此鼻菸壺系譚榮畫的,煉琺琅料是鄧八格還有太監幾名,匠設幾名幫助辦理燒造等語奏聞。海望馬上就說了 誰畫的?誰煉的琺琅料?還有多少個人?皇上馬上就下旨說:賞給鄧八格銀二十兩,譚榮二十了兩,其餘匠設等爾酌量沒人賞給銀十兩 欽此!當天,記錄是這樣寫的:本日用本庫銀賞鄧八格二十兩,譚榮二十兩。首領太監吳書、太監張景貴、喬玉每人十兩。催總張自成、柏唐阿李六十,每人十兩,胡保佳、徐尚英、張進忠、王二格、陳德、鍍金人、王老格每人五兩,記此!賞賜銀兩全部記錄在案。

我算了一下。賞二十兩的有兩個人,賞十兩的有五個人,賞五兩的有六個人,一共一百二十兩;這兩鼻菸壺光賞銀就賞了一百二十兩,這反映什麼呢?第一:皇帝的重視,皇帝的心情高興啊,一百二十兩不是小數目,製作的費用還沒有計算在內呢?光賞就賞了這麼多出去。可見到時的這個鼻菸壺在清代的工藝品中的一個地位。

【玻璃】

當今天的我們仔細端詳數百年前皇帝們當作寶貝的鼻菸壺的時候會驚奇的發現,在這些鼻菸壺中竟然有許多玻璃質地的鼻菸壺。眾所周知,在中國歷史上無論是考古發現還是那些傳世的文物都很少見到玻璃質地的器物;但為什麼皇帝的手中卻有這麼多的玻璃鼻菸壺呢?

玻璃,古玩界稱〃料器〃,我們過去都說那兒有一個料鼻菸壺不說玻璃鼻菸壺,說料,為什麼中國人古代不稱它為玻璃呢!我們有很多古代的稱呼,比如說管我們的玻璃叫〃琉璃〃對吧! 但是到了清代以後為什麼稱為料呢?是因為當時清代北京不燒煉玻璃的原材料。博山顏神鎮 由山東博山顏神鎮燒造煉原材料,煉好了原材料以後運解北京,北京的工匠再拿原材料來製作玻璃器皿以及鼻菸壺。這個原材料有點像什麼呢?有點像鋼錠,由鍊鋼廠煉好了拿到軋鋼廠去軋製。軋鋼廠本身並不鍊鋼,只是你把鋼煉好了到我這兒紮成鋼板這個道理是一樣的。

原材料運到北京以後呢,好材料一定要先入宮廷;所以宮廷的玻璃器在舊古玩屆稱之為〃官料〃官方的材料。後來呢,就把這個用玻璃料做成的器皿都稱之為〃料器〃,一直沿用到解放後。解放以後北京還有北京料器廠,這麼來的;它全稱應該叫北京玻璃料器廠才對,但是玻璃兩個字給省略了!就跟我們過去說瓷器說的〃賞玉堂春瓶一對〃就變成了賞瓶一對把中間的詞去掉了!

人很多時候是偷懶的,康熙三十五年就是1696年,我們算一下距今三百年多了,奉康熙旨成立了玻璃廠。成立的這個玻璃廠隸屬養心殿造辦處。可見皇帝重視的程度,那麼雍正年間又在圓明園設立了新的玻璃廠。就是一個地不夠再辦一個地,一下辦兩廠。康熙的玻璃廠呢,當時我們的技術力量非常薄弱,我們得自己摸索,不會呀。西方的玻璃工藝是非常現成的,所以就從德國引進了一個人叫紀裡安,他來幫助清宮造辦處設定這個玻璃廠,康熙皇帝認為這個人功不可沒。所以他對紀裡安非常好,玻璃在清代的重要性我們今天感觸不到,我們今天隨處都可以見到玻璃,我們幾乎離開玻璃就不能生存;我們大家來設想一下,我們怎麼能離開玻璃生存:第一,你們家窗戶沒有玻璃 這屋子全是穿堂風,受得了嗎? 對不,眼鏡也沒有了。你那汽車都沒有玻璃,出門全迎著風,眼睛流淚。所以今天沒有玻璃你幾乎不能生存,但清代以前的人幾乎不使玻璃,所以清代人對玻璃的感受是非常非常強烈的;

【平板玻璃】

玻璃在中國歷史上很早就有燒造,戰國、漢唐時期的玻璃都做得非常精美。由於瓷器在宋代的異軍突起斷送了中國玻璃的前程,所以中國的玻璃在宋元明三朝出土的非常少,我們不能說沒有,非常少,它就遠離了我們的生活。

清代以後,玻璃由西方人大量地帶入,變成名貴的物品。《紅樓夢》第三十一回裡晴雯不是說了麼,”先時候兒什麼玻璃缸、瑪瑙碗,不知弄壞了多少,也沒見個大氣兒。“她把玻璃缸和瑪瑙碗並列,表明了這兩種東西都屬於貴重物品。

除了彩色的藝術玻璃以外,西方人帶入更多是生活中所使用的日用玻璃,首推平板玻璃。平板玻璃就是今天每家窗戶上要安的這個普通的最普通的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玻璃。我們可以設想,我們在沒有見過透明玻璃之前,對玻璃是什麼感受。

我曾經聽說過這樣一個故事,北京的東安市場,一百年前剛建成的時候櫃檯是帶玻璃的。有個蒙古王爺進北京,逛東安市場。那時候玻璃已經進入宮廷二百多年了,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