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的一個極大的需求。張鳴岐是浙江嘉興人,他的爐有〃張爐〃之稱,我們說過明代,晚期的時候最著名的手工藝人中張鳴岐算一個,紫砂壺裡是時大彬,螺鈿是江千里,我們這些名人都說過,那麼張鳴岐的爐它不是平白無故就有名的,做爐的人多了,為什麼它有名呢?它有兩個特點是別人所不及的,第一個特點書上有記載,說它置於紅炭不燙,我們今兒灌一暖水袋子,那水熱了還都燙呢,都不敢拿,但是它這個手置於紅炭不燙,好處是什麼呢?你既取了暖,又沒有燙傷你,另外,你不燙一不定期是導熱係數控制得好,不燙就延緩了它的熱的衰減,所以它長時間保溫,這是它一個記載。它第二個特點書上記載說用腳踹之不癟,手爐是手裡拿的,腳底下做得很大的暖爐,有時候冷了腳擱在上頭,強度非常大,你看著它很細,但是你拿腳踹它它都不會癟下去,強度做得好。
我早年在上海買過一個手爐,上面的蓋子追求藤編的效果,非常細緻。這個香爐的蓋是可以任意調轉180度,蓋上以後只需拿著蓋,下面的爐身都不會掉下來,嚴絲合縫。我當時買的時候,大部分人還不關注它,價錢在當地算貴了,但讓我看就算很便宜。手爐裡還留有一個民國時期手寫的紙條,寫明這個爐的來歷。底下落款三個字:香音齋,應是第一個使用者的齋號。
手爐儲存下來的不如香爐多,原因是手爐一直在用,香爐在歷史上是斷斷續續地使用。兵荒馬亂的時候大家沒有心情去點香爐,香爐往那兒一扔,這一扔可能就一百年,這百年沒有人用,它就不會壞,手爐一直在用。20世紀80年代我去浙江鄉下的時候,看見老太太還捧著手爐呢,由於它使用它就容易損壞,損壞了那就以新代舊,舊的就毀掉了,所以手爐儲存下來的反而不如香爐多。
【燻爐】
再有一類是燻爐,主要用來薰衣和焚香。燻爐一定要有蓋,沒有蓋就不能稱之為燻爐,爐蓋在薰衣的時候可以保證衣服的安全。首先,衣服不能被火燎著了。本來挺漂亮的一件衣服,想給熏熏香,結果燎一大窟窿,擱誰都得不高興。其次,蓋子可以防香灰,燻完的衣服不能蹭得到處都是香灰
過去老說一句話叫〃紅袖添香夜讀書〃這添的香就是這薰香,一般是粉末狀的、塊狀的、盤香狀的,那個添香都是很收斂的,等夜讀書的時候如果有這麼一股清香的味飄過來,那確實還是很愜意的,一定不是柱狀的,柱狀的香都是供奉的。我們有的電視劇不明白,弄著紅袖添香弄三柱香往旁邊一紮,給老爺祭祀了。
【灑金】
到了晚明的時候,銅器有一點俗事兒,這特別迎合中國人的虛榮心,就是灑金。所謂“灑金”就是區域性鎏金。人們覺得這銅不夠意思,得上大金塊子,看著值錢,所以灑金銅器在晚明到清初非常流行。
晚明時期的灑金銅器主要流行於江南,首推上海地區,比如有個人叫胡文明,他製作的銅器上落款〃雲間故文明制〃。雲間指的就是上海松江地區。故文明制的灑金銅爐,按照西方人的觀點,就覺得它俗。他老往上面鎏金,弄點很時髦的圖案。但這種風格在當時非常有市場,被稱為“胡爐”。他去世以後,兒子胡光宇接著做。我們都知道,當時的品牌意識很重要,底下寫胡文明,有名,好賣。到兒子這兒,如果寫兒子自己的名字,沒人認,賣不出去;寫老子的名字,又不怎麼甘心,那怎麼辦呢?只好連老子帶兒子一塊兒往上寫。
曾經有個人拿了一件灑金銅爐來說:“我這兒有一個日本爐,您給看看。”我說:“你這怎麼會是日本爐呢?”他說:“您看這底下的款,寫著明男光宇,這不日本人嗎?”實際上,晚明時期中國跟日本的文化是在交流,所以這上面的圖案確實有點兒日本風格,他就認為是日本造的。我說:“這底下的款你得通讀。”底款是“胡文明男光宇制”,什麼意思呢?胡文明的兒子胡光宇製作的,但這“胡字就省了。〃胡文〃這倆字不念,光念〃明男光宇制〃,這不真成日本人了嗎?還不能說他是知識不紮實,乾脆是沒這方面的知識。這件事說起來完全是個樂子。
明清銅器作為藝術品,它品種相對比較單一,原因是銅是貴重金屬,貴重金屬它又可以再度利用,所以稍微有一點背離了當時的審美情趣的東西,迅速就被化掉,它就不會生存,從這個角度上講越簡單,越單一的,比如宣德爐這種造型的,都反而能夠流傳下來,由於銅材料的一個特殊性,它工藝性就一直趨於保守,我們看很少有人用銅做藝術品的時候大量創新,很少,就很保守,那麼正是這個保守,使明清的銅工藝品能夠保留至今,